科研产出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 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在 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 17个菌株分为 7个致病型 (Ⅰ~Ⅶ ) ,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 7个品种 (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 6、南粳 33、金南风 )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 ,明确了 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 3号 (Xa 3)、IR15 45 339(xa 5 )、IRBB2 1(Xa 2 1)、扎昌龙 (Xa 2 2 t,Xa 2 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 ,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云南广适性高产耐寒抗病粳稻新品种合系41号的选育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以滇靖8号为母本,合系22 2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过程中采取高产、品质、耐寒性、稻瘟病抗性四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的科学依据,以综合性状好的高代系统进行多点试种,育成的合系41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平均每公顷比其他主栽品种增产660~1605kg)、品质中等、耐寒性强、高抗稻瘟病、适应性广(能适应云南省海拔1400~2000m地区及四川凉山州、黔西北和湘西等类似地区种植)、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现成为云南省历史上粳稻自育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通过以昆明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温凉粳稻区 4个有代表性的当家品种的研究表明 :1 各品种以孕穗期的生长速率最大 ,孕穗期和灌浆充实期物质生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最高 ;2 各品种最高叶面积指数 (LAI)均较低 ,成熟期存活的绿叶数在品种间差异很大 ,抽穗后叶片枯死速度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后期物质累积量品种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3 茎鞘发达与否和抽穗后叶片死亡速度共同造成了茎鞘贮藏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在品种间的差异 ;4 前期生长量大的品种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栽培难度 ,在栽培中 ,应在前、中期具有较高物质累积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叶面积指数 ,努力维持后期叶片活力 ,以提高后期物质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