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蜂花粉灭菌对短头熊蜂工蜂群发育的影响
《中国蜂业 》 2024
摘要:为了探究饲料蜂花粉不同灭菌处理对熊蜂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同一来源的蜂花粉,设置对照组(Ⅰ:未灭菌)和4个灭菌处理组(Ⅱ:钴60Co辐照、Ⅲ:臭氧O3填充、Ⅳ:常压蒸汽加热、Ⅴ:60℃加热结合紫外线照射),分别饲喂短头熊蜂无王工蜂群,记录蜂群发育动态和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试验蜂群均能正常产卵,蜂群对灭菌组Ⅳ常压蒸汽加热的蜂花粉取食量(6.58±1.08 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Ⅴ组(P<0.05),幼虫拖出数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未发育成雄性成蜂;Ⅱ钴60Co辐照、Ⅲ臭氧O3填充和Ⅴ60℃加热结合紫外线照射3组蜂花粉取食量、雄性蜂的发育期、子代数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始见雄蜂历时仅Ⅲ臭氧O3填充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饲喂灭菌组蜂花粉的蜂群未见感染真菌的幼虫,对照组感染率为16.67%;Ⅱ钴60Co辐照组和Ⅴ60℃加热结合紫外线照射组的雄性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钴60Co辐照、O3填充和低温加热结合紫外线照射灭菌能保证蜂花粉的安全和营养,用于饲养熊蜂可以降低蜂群染病风险,提高繁育效率,对本土短头熊蜂工厂化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球囊菌侵染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球囊菌侵染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存活率、免疫基因、发育基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纯化培养的球囊菌孢子接种6日龄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球囊菌侵染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免疫基因、发育基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d接种球囊菌孢子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存活率无显著影响(χ2=0.133,P=0.715).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与后肠球囊菌孢子含量在接种球囊菌孢子4d时分别显著高于接种8d时(P<0.05).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球囊菌孢子4d,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免疫相关基因abaecin、apidaecin、defensin-1、defensin-2、hymenoptaecin、GNBP-1和IMD均显著上调表达(P<0.05);接种球囊菌孢子8d,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接种球囊菌孢子4d和8d,发育相关基因VGMC、usp、kr-h1、AMHex10869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球囊菌孢子4d,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肠道菌群Lactobacillus Firm-4与肠道菌总量U16S rRNA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接种球囊菌孢子8d后,肠道菌群Lactobacillus Firm-5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肠道菌总量U16S rRNA的含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球囊菌侵染不影响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存活率,但会引起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免疫应激反应,影响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肠道菌群的稳定及肠道核心菌群的含量.
中华蜜蜂授粉对元阳枇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蜂业 》 2023
摘要:中华蜜蜂是我国本土重要的蜜蜂种质资源,是许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主要传粉昆虫,对农业增产提质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元阳县干热河谷枇杷种植区设置蜜蜂授粉组和对照组(隔离传粉昆虫)研究蜜蜂授粉对枇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蜜蜂授粉组枇杷平均坐果率提高64.78%,单枝产量提高35.7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29±1.41%及果实纵径49.66±5.38 mm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0.16±1.02%和 48.00±5.81 mm),单果重 218.35±69.55 g、横径 39.45±4.92 mm和种子数量3.65±1.82均高于对照组(160.91±64.73 g,37.73±5.00 mm和3.42±1.84).因此,蜜蜂授粉能有效提高枇杷坐果率和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诱导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短头熊蜂繁育特性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驯化本土熊蜂为农作物授粉,是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之路。本研究旨在探明诱导云南本土优势熊蜂种——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繁育特性的影响,以优化饲养关键技术,提高繁育效率。【方法】通过对短头熊蜂蜂王不同滞育期体重及存活率变化的统计,以及饲养不同体重、不同滞育期(滞育历时30, 60, 90, 120和150 d)和不同诱导出蛰方法(未经处理对照组、5℃冷藏90 d以及CO2处理5和30 min)处理的蜂王,记录蜂群发育(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及建群蜂王寿命)、群势(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繁育效率[蜂王产卵率、蜂群可应用率(工蜂数量50头以上的蜂群比例)和子代蜂王生产率]等繁育特性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体重符合正态分布,范围在0.4513~1.1928 g之间,平均为(0.8969±0.1219) g,出现频率最高的体重范围是0.8733~0.9788 g,占比61.2%。滞育期蜂王存活率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而下降,滞育历时超过120 d时,蜂王存活率急剧下降。蜂王滞育前体重分别与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建群蜂王寿命、工蜂数量及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都不显著,但是中等体重(0.8733~0.9788 g)的蜂王建群后子代蜂王生产率更高;蜂王滞育前体重和滞育历时对蜂群发育和群势的影响不产生交互作用,滞育历时与蜂群产生的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和建群蜂王寿命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蜂群发育期缩短。虽然滞育90 d的蜂王产卵率与滞育60和120 d的相近,但建群后工蜂数量多,蜂群可应用率及子代蜂王生产率高于滞育60, 120和150 d的蜂王的。5℃冷藏90 d和CO2处理的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和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极显著短于对照组;CO2处理30 min组蜂群的工蜂数量最多(496.4±101.1头),显著高于CO2处理5 min组的(364.4±132.1头)、5℃冷藏90 d组的(398.2±117.2头)和对照组的(253.0±44.0头),蜂王产卵率(100.0%)、蜂群可应用率(86.7%)和子代蜂王生产率(86.7%)依次高于5℃冷藏90 d组和CO2处理5 min组的,对照组的最低。【结论】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必须经历滞育才能正常建群繁育后代,且滞育前体重在0.8733~0.9788 g的蜂王繁育特性较好;5℃冷藏90 d和CO2处理均能诱导蜂王出蛰产卵建群。本研究结果可为短头熊蜂的高效繁育技术集成提供参考,对于本土熊蜂的保护和授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短头熊蜂 滞育 CO2处理 冷藏 蜂群发育 群势 繁育效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