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皮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吸水特性及萌发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所需的时间为144~216 h,浸泡时间与吸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萌发情况以50℃热水处理的滇牡丹生根率最高,达93.33%,其平均根长、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萌发率均在各处理中最高;平均根长与平均侧根数、侧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萌芽率与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种皮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吸水率,减少种子浸泡时间;种子播前通过较长时间(144~216 h)的水浸泡可提高滇牡丹种子的生根率,宜采用50℃热水处理滇牡丹种子.
关键词: 滇牡丹 种子吸水特性 萌发情况 曲线回归 相关分析
云南省南涧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分析与思考
《中国种业 》 2024
摘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相关要求,2022-2023年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调查区域涵盖南涧县4个乡镇,10个村,28个村小组,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0份,包括粮食作物93份、经济作物2份、蔬菜15份;其中收集到地方优良特异性种质资源5份。围绕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及相关措施,对资源普查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了资源普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开发利用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云南省玉龙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及分析
《种子科技 》 2024
摘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对玉龙县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特有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本次调查区域涵盖了县域内10个乡镇25个村36个村小组,现已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摸清了玉龙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等基本概况,收集县内各类栽培农作物种质资源127份,其中包括粮食作物20种88份,蔬菜11种24份,经济作物7种13份,牧草作物资源1种1份,果树资源1种1份。分析了本次调查结果进行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特点,并对当地农业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滇牡丹新品种'丽丹1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牡丹新品种‘丽丹1号’是从滇牡丹野生种群中的优良单株选育而来的新品种。花小、数量多,花色红、艳丽,花下垂,开花时花瓣平展,花梗细,直径1.49~3.04 mm,心皮数2~3。花期6月,果期8—9月。病虫害极少,易繁殖。适宜的生态幅广,可以在温带、寒温带地区栽培,也可盆栽观赏。
7株橡胶树胶孢炭疽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及拮抗活性初步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利用平板对峙法,以胶孢炭疽菌为靶标菌,对从甘肃省嘉峪关七一冰川土样中分离的放线菌进行皿内活性测定,共得到7株活性较高的放线菌,编号分别为QY-2、QY-8、QY-9、QY-13、QY-23、QY-26和QY-28.进一步测定这7株放线菌对其他4种病原真菌(香蕉炭疽病、香蕉枯萎病菌、芒果蒂腐病菌、火龙果溃疡病病菌)的皿内拮抗活性,发现这7株放线菌对以上4种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以胶孢炭疽菌为靶标菌对上述7株放线菌的发酵液进行皿内活性测定,发现菌株QY-26的活性最好,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可达77.8%.除此之外,还测定了菌株QY-26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菌、香蕉枯萎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和芒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其对香蕉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高达77.8%;对香蕉枯萎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和芒果蒂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4.3%、54.0%和45.2%.菌株QY-26对胶孢炭疽菌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种白及属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建立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的化学成分特征色谱图,寻找能够分类鉴别白及属植物的方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进行化学成分的色谱图研究,以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militaeine)作为标准品对三者的化学成分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薄层色谱显示,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3个种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化学成分,其中黄花白及和小白及的含量少于白及;经过HPLC图谱比较,三者的militaeine成分含量差别较大,白及为最高,黄花白及次之,小白及没有测出该成分.[结论]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所含化学成分类似,可为三者等同药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三者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白及作为正品中药白及的唯一基源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及属;化学成分;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分类鉴别
滇牡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采种区的滇牡丹种子种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筛选出优良种质用于滇牡丹种苗生产.[方法]本研究探究了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种苗质量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滇牡丹种苗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聚类分析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作出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95%.通过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猴子山、老君山种苗质量较好,在聚类分析中被聚在第Ⅲ类;G214国道、虎跳峡种苗质量次之,被聚在第Ⅳ类;丽鸣线种源归为第V类;拉井乡、冲古村、城东、达茨坝、滑雪场居群的种苗质量较差,被聚为第I类;通甸乡、羊拉乡居群的种苗最差,被聚为第Ⅱ类.[结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价种苗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同质环境条件下滇牡丹表型变异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利用2年生滇牡丹实生苗的13个表型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同质环境条件下,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9.57%,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82.76%,居群内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0.32%。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明显大于居群群内的表型变异,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中,天然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8.51%,其中,居群间的表型变异为48.87%,居群内的表型变异为0.59%。相比而言,同质环境条件下,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更大,居群内的表型变异更小。这一现象表明,引种驯化栽培后,居群内表型性状更加趋于稳定,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差别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核心种质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附子不同株系比较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以68份附子株系为研究对象,对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子根数之间达到了显著水平;株高除与茎粗及叶柄长不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花枝数几乎与所有地上部分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平均根长、子根数、最大子根质量、子根质量极差均与单株产量有正相关关系.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子根质量极差、最小子根质量、子根数、株高、叶长、茎粗、平均根粗、鲜叶数、平均根长、叶柄长、花枝数、总叶数、叶宽、花穗长、叶柄宽、最大子根质量.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关联系数在0.950 0及其以上的株系有40个,涵盖了所研究株系的大多数;公顷产量在22.5 t以上的有11个株系.研究结果可为附子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白及属不同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采用形态学标记研究不同来源的白及种质资源材料,以明确种间的形态差异,为分类及鉴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借助生物统计学知识,探究了巢氏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在评价不同来源白及种质资源材料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白及属种质资源的一些形态特征无论在种间还是种内都存在明显的分化和交叉;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株高与花枝长、叶宽与唇瓣长、花瓣长与萼片长、花瓣宽与萼片宽之间的关联系数互为最大;种质资源材料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白及属相同的种存在地理位置相近的资源具有最大的灰色关联关系,这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为0.678 1处可将白及属种质资源分为6类,即白及(浙江)、白及(贵州)和白及(湖北)为I类,黄花白及(浙江)、黄花白及(贵州)、黄花白及(湖北)为II类,黄花白及(丽江古城)和黄花白及(丽江玉龙)为III类,黄花白及(迪庆香格里拉)和黄花白及(迪庆维西)为IV类,小白及(丽江古城)和小白及(丽江玉龙)为V类,小白及(迪庆香格里拉)和小白及(迪庆维西)为VI类.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结合,可为深入研究该物种的分类、鉴别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中获得的信息也可为深入开展化学指纹图谱分析及物种间DNA条形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