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有毒蜜粉源区蜂蜜中的主要有毒生物碱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有毒蜜粉源区发生中毒事件的蜂蜜多采自中华蜜蜂蜂群,以中华蜜蜂和蜂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华蜜蜂采访有毒蜜粉源植物的行为观测和蜂蜜孢粉学检测,进行蜂蜜溯源分析。中华蜜蜂对昆明山海棠、南烛、草乌和曼陀罗植株的花朵均会表现出采访行为。在溯源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雷公藤甲素、阿托品和乌头碱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标准品,选用Symmetry C18,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为1∶9,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为室温,测定中华蜜蜂蜂蜜样品中的主要天然有毒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有毒蜜粉源区中华蜜蜂蜂蜜样品中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情况不同,雷公藤甲素为主要检出有毒物质,其在25~500 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107.28%~119.78%之间。研究有毒蜂蜜中的主要天然有毒物质,能为蜂蜜溯源、安全性评价和监测评估食用蜂蜜中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有毒蜜粉源区 中华蜜蜂蜂蜜 雷公藤甲素 乌头碱 阿托品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食源和营养生态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分布,探究中华蜜蜂的食源和营养生态位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调查了澜沧江流域北部各海拔区域中华蜜蜂的种群分布,运用蜂蜜孢粉学(melissopalynology)分析了各海拔区域中华蜜蜂蜂蜜中花粉的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综合分析了海拔、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和蜂蜜中花粉的相关性,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中华蜜蜂的分布,海拔梯度与蜜粉源植物、中华蜜蜂的食源和营养生态位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的食源种类丰富,中华蜜蜂种群主要分布于2200—2800 m海拔区域。不同海拔区域中华蜜蜂采食花粉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中华蜜蜂种群分布多的海拔区域,蜂蜜中花粉的种类较多,但花粉数量相对少。随着海拔梯度升高,中华蜜蜂蜂蜜中花粉的数量表现为先降后增,而花粉的种类则表现为先增后降。不同海拔区域的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存在差异,推测各海拔区域蜜粉源植物分布、中华蜜蜂种内和种间授粉昆虫及食草动物等竞争因素不同,但各海拔梯度间的变化差异不显著。海拔与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呈正相关(r=0.051),相关性不显著;海拔与蜂蜜中花粉数量呈正相关(r=0.047),与蜂蜜中花粉种类呈正相关(r=0.144),相关性都不显著;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与蜂蜜中花粉的种类呈负相关(r=-0.305),相关性显著(P!0.05);与花粉的数量呈负相关(r=-0.064),相关性不显著。蜂蜜中花粉的数量与种类呈正相关(r=-0.303),且相关性显著(P!0.05)。
关键词: 中华蜜蜂 蜂蜜孢粉学 蜜粉源植物 营养生态位 海拔梯度 澜沧江流域
东、西方蜜蜂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和成虫的清理行为差异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L)是一种遍及世界且对蜜蜂巢脾极具破坏性的害虫。为比较东、西方蜜蜂对大蜡螟幼虫和成虫的清理行为差异,探讨防治大蜡螟的新途径,本研究通过在蜂箱巢门口和蜂群内分别放置5龄大蜡螟幼虫、刚交尾的大蜡螟雌蛾和死亡雌蛾各30头(只),观察记录攻击大蜡螟的东、西方蜜蜂的数量、攻击时间及清理情况。结果显示:在蜂箱巢门口和巢内,参与攻击5龄大蜡螟幼虫和刚交尾的雌蛾的西方蜜蜂数量较东方蜜蜂多,攻击时间较长;西方蜜蜂会对死亡雌蛾进行清理,但东方蜜蜂不会;攻击结束后,西方蜜蜂会将遭攻击死亡的5龄大蜡螟幼虫和雌蛾拖离蜂箱,东方蜜蜂则放弃清理。表明西方蜜蜂对大蜡螟更敏感,清理能力更强。
春繁期补饲花粉和橡胶蜂蜜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探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是危害中华蜜蜂养殖最为严重的病毒病,中蜂一旦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很难治愈。为研究营养饲喂对中囊病的防治效果,在春繁期定期对已检测患中囊病的蜂群补充饲喂花粉和橡胶蜂蜜,利用RT-PCR技术检测饲喂后蜂群中成年工蜂、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感染CSBV情况。结果显示,补饲花粉和橡胶蜂蜜后,感染CSBV蜂群中成年工蜂、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均携带CSBV,染病率分别为91.7%、50.0%和100.0%,但蜂群"烂子"明显减轻,患病蜂群由显性感染转为隐性感染。表明春繁期补充饲喂花粉和橡胶蜂蜜对中囊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能提高蜂群的抗病力,但不能根除CSBV。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囊状幼虫病 春繁期 花粉 橡胶蜂蜜 补充饲喂
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有毒蜂蜜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中华蜜蜂 天然有毒蜂蜜 蜂蜜孢粉学 有毒蜜源植物 营养生态位
不同花粉对越冬蜜蜂群势和存活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花粉对越冬蜜蜂群势和存活率的影响。在云南西部冬季缺少粉源的野坝子花期,选取本地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越冬蜂群18群,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A组和B组)和1个对照组(C组),每组设6个重复。A组:补饲天然花粉,B组:补饲人工代用花粉,C组:不补饲花粉。试验期为120 d。结果表明:蜜蜂对天然花粉、人工代用花粉均有采食行为,蜜蜂更喜欢采食天然花粉;补饲2种花粉均能促进越冬蜜蜂群势增长,并提高存活率(P<0.05);天然花粉促进蜜蜂群势增长和存活率的作用优于人工代用花粉,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天然花粉和人工代用花粉均可促进越冬蜂群的繁殖,并延长蜜蜂个体的寿命,二者均可作为越冬蜜蜂的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