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甸刺玫及其近缘种基于FISH的核型分析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异源十倍体的起源,以中甸刺玫及与其同域分布的20个蔷薇属近缘种为研究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其核型。(1)21种蔷薇中只有中甸刺玫的核型为2B,其他种的核型均为2A。(2)细胞分裂间期除拟木香的45SrDNA杂交位点与倍性不一致外,其他20种蔷薇的45SrDNA位点数与倍性相同;细胞分裂中期所有蔷薇的45S rDNA杂交位点数都与倍性相同;细梗蔷薇、峨眉蔷薇、绢毛蔷薇、毛叶蔷薇、钝叶蔷薇、西北蔷薇、拟木香、全针蔷薇、大叶蔷薇、刺蔷薇、华西蔷薇、橘黄香水月季、刺梨、中甸刺玫等14种蔷薇的45S rDNA有脆性位点。(3)5S rDNA杂交位点的数量和位置在蔷薇属中不确定,多腺小叶蔷薇、橘黄香水月季、卵果蔷薇、复伞房蔷薇、川滇蔷薇这5个二倍体蔷薇的细胞分裂间期和中期都有4个5S rDNA杂交位点,西北蔷薇和拟木香这两个二倍体蔷薇的间期有4个5S rDNA杂交位点,中期有2个杂交位点,其他14种蔷薇的间期和中期5S rDNA杂交位点数与倍性一致。上述结果表明,45S rDNA和5SrDNA的FISH能准确地定位蔷薇属植物的部分染色体,使核型分析结果更加精确。根据中甸刺玫及其近缘种的核型特征,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可能是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和西南蔷薇。
关键词: 蔷薇属 中甸刺玫 FISH 45S rDNA 5S rDNA 杂交起源 核型分析


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及杂交起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是云南特有的高山花卉和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也是蔷薇属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的野生种。然而,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其起源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S rDNA和4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psbA-atpH、rbcL、rpl16和trnL-F)来构建蔷薇属的系统关系,明确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通过与近缘物种的序列比对,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结果表明:蔷薇属50个种(变种)的5S rDNA序列长度为498~573 bp,变异程度随物种表现出明显差异。cpDNA片段中psbA-trnH变异较大,4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矩阵长2969 bp,其中变异位点153个。基于5S rDNA的分子系统树和4个cpDNA片段联合分析的分子系统树中,中甸刺玫均与桂味组的物种聚在一起,与小叶组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远,其系统位置应从小叶组移至桂味组。中甸刺玫的十倍体起源很复杂,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是与其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种,其原始母本最可能是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的其中之一或共同母本,细梗蔷薇和华西蔷薇极可能是其父本,而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也可能以父本的身份参与了中甸刺玫的杂交物种形成。
关键词: 中甸刺玫 蔷薇属 5S r DNA cp DNA 系统位置 杂交起源


极危植物中甸刺玫的分布及种群数量动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是云南香格里拉特有的极危植物和著名的高山花卉。通过对其分布及种群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绘制了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图及基于株高和冠幅的年龄结构图,编制了相应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相应的存活曲线。结果表明,除人工引种保存的69株个体外,中甸刺玫自然分布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沿硕多岗河的狭长型地带内,现有自然分布点44个,植株562株,其中幼苗61株。大多数分布地点仅有1至几株成年植株,几乎没有更新。个体数多的分布点中植株的表型变异较大,花型、瓣性和花色等丰富。中甸刺玫Ⅱ龄级至Ⅴ龄级的个体数较多,幼苗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但长远来说处于衰退状态。中甸刺玫的死亡率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株高结构中存活数在Ⅱ龄级最高,冠幅结构中存活数则在Ⅲ龄级最高,随着龄级的增加存活数降低。


中甸刺玫和川滇蔷薇的繁育系统比较研究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和川滇蔷薇(R.soulieana Crép.)是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蔷薇属植物。对二者进行花形态观测、访花昆虫观察和控制性人工授粉试验,以研究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呈伞房状花序,单花小,白色,雌雄蕊近等长;单花寿命3~4 d,花开当天午后停止散粉;柱头在第2天起具可授性,4 d失活;花粉胚珠比(P/O)为11 120.5;访花昆虫主要是蜜蜂和蝴蝶。中甸刺玫花单生、花大,常有半重瓣现象,粉红色,花色随开放过程渐淡,柱头远短于雄蕊,位于萼筒口;单花寿命6~7 d,花开后3 d停止散粉;柱头可授性自花开后可维持4 d;P/O为12 485.7;访花昆虫主要是熊蜂。中甸刺玫和川滇蔷薇都是虫媒植物,均不能进行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传粉;同株异花自交和异株异花授粉均可结实。同株异花自交可显著降低川滇蔷薇和中甸刺玫的单果种子数,对川滇蔷薇的种子(瘦果)单粒质量无影响,却显著增加了中甸刺玫的种子(瘦果)单粒质量。川滇蔷薇的河谷生境使其受到的传粉限制较低,中甸刺玫则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高海拔环境传粉限制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关键词: 中甸刺玫 川滇蔷薇 繁育系统 虫媒 同株异花自交 异株异花授粉


云南香格里拉特有易危植物中甸刺玫的表型多样性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指标对云南香格里拉县现存的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3个天然居群、1个由引种植株构成的"引种"群体和1个由零星散生在农家的植株所构成"农家"群体进行了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和平村天然居群的植株最高,花最大,果实最大,种子数量最多且百粒质量最大.乃司村天然居群的叶片小叶数最多,叶片连叶柄最长,果梗最长,但果实最小,种子百粒质量最轻.联合村天然居群的花色最红且变异最丰富."农家"群体的植株冠幅最大,花瓣数最多且变异最丰富."引种"群体的株高、冠幅、小叶片和花径等的均值最小但变异系数较大,花色最淡,种子数最少.(2)中甸刺玫种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变异,2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2.88%,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9.56%,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3)目前引种的植株和自然散生在农家庭院的植株主要分别从乃司村和联合村人为地直接或间接采集并单独保存下来.基于中甸刺玫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引种驯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原生地(香格里拉)和引种地(昆明)生长的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为材料,对其物候期、光合特性和叶片性状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甸刺玫引种至昆明后,①生长期变长,花期提前2个月,但其叶片、花冠直径和果实直径等比香格里拉的小;②叶片光补偿点(LCP)和CO2补偿点(CCP)较香格里拉的高,光饱和点(LSP)和CO2饱和点(CSP)略有下降,变化幅度不大;③饱和光合速率(P max)和最大羧化效率(V cmax)较香格里拉植株有所下降,分别为香格里拉植株的79.87%和87.51%;④叶片气孔导度(G s)下降为香格里拉的43.60%,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昆明的低湿度环境;⑤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低,减少过剩光能吸收以适应较强的光环境;⑥增加叶氮在羧化系统(P R)、电子传递(P B)和捕光叶绿素蛋白复合体中的分配系数(P L)来提高叶氮在光合器官中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能引种至昆明地区种植,但需要采取一定的农业栽培措施以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中甸刺玫新品种‘格桑红’和‘格桑粉’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格桑红’和‘格桑粉’是从野生中甸刺玫自然变异优良单株中驯化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格桑红’与原种相比花形由平瓣型变为蝶瓣型。‘格桑粉’与原种相比花色由粉红色变为粉白色。两个新品种的开花期,在云南昆明为4—5月,在香格里拉为6—7月。两个新品种的花更大,花朵更繁盛,开花时间长,提高了观赏价值。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