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幼龄果园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16 CSCD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滇西南地区新植果园不断增多,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成为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提供切实可行的耕作技术指导,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本研究以滇西南边境地区坡耕地幼龄果园为对象,通过测定3种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均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减少水土流失。相比于传统耕作,其他2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增加了14%以上,径流量减少20%左右,土壤流失量减少10%~30%,总养分流失减少20%~30%。其中,生物覆盖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更为显著,而且,随着试验时间推进,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幼龄果园 坡耕地 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 传统耕作 秸秆覆盖 生物覆盖
不同耕作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土壤蓄水抗蚀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蓄水抗蚀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麦稻双旋+稻麦秸秆不还田(非保护性耕作对照,CK),麦稻双免+稻麦秸秆还田(WRNT),麦免+稻旋+小麦秸秆还田(WNRCT)和麦稻垄作+稻麦秸秆还田(WRRT)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保护性耕作加强了0~10cm土层的蓄水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蓄水能力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负相关,抗蚀性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蚀性K值和抗蚀性指数。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以麦免+稻旋处理最高,但小麦的稳产性以麦稻垄作+水稻秸秆还田处理最高,麦稻双免次之。不同耕作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水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都以麦免+稻旋最高。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保护性耕作及种植模式对蔬菜地耕层土壤CO_2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动态气室法分别对云南省通海县山地蔬菜地、长期连作蔬菜地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露地蔬菜地20 cm耕层土壤CO2含量进行田间直接测定,分析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及种植模式对土壤CO2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秸秆还田及有机物质增施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CO2含量;秸秆覆盖和免耕相结合既有利于土壤呼吸产生CO2,又有利于蔬菜产量、产值提高,但免耕、深耕土壤CO2产生量无显著差异;增施有机物质总体上有利于蔬菜产量、产值提高,增施不同有机物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顺序为烟杆>家禽、家畜粪便>废弃蔬菜叶>稻草,其中稻草对蔬菜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土壤CO2含量与耕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土壤CO2含量大小表现为水田>旱坡地;蔬菜-蔬菜连作>水稻/烤烟/玉米-蔬菜轮作;蔬菜-蔬菜连作地5年>10年>20年。
保护性耕作改善石漠化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石漠化土壤上开展少耕种植、秸秆覆盖、生物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栽培试验,研究各种措施对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耕作相比,少耕加秸秆覆盖是改善石漠化土壤质量较好的措施,能极大的改善石漠化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全氮增加13.9%,19.6%;土壤容重降低21.5%,孔隙度增加5.4%;土壤微结构明显改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16.7%~35.6%,冬春干旱季节提高幅度更大达25.9%~60.4%;还能增加作物产量4.7%~5.3%。生物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结构、土壤水分等环境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及提高,但对作物产量有不利影响。而单纯少耕种植会导致土壤板结从而使作物减产。
关键词: 石漠化土壤 保护性耕作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结构 土壤质量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