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乡土物种 植被演替 土壤健康 灌草覆盖技术 水热状况 动态监测


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下全年防控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云南省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的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效果展开研究,并进行成本核算。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3个高峰期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0%、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
关键词: 茶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 动态监测 农药


我国蔗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监测与防控措施
《中国糖料 》 2019
摘要: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具有寄主广泛性、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等特点,存在暴发为害甘蔗的灾害性威胁.2019年,云南景谷、陇川、耿马、勐海、盈江、澜沧甘蔗产区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甘蔗,发生面积1232.81 hm2、成灾面积415.67 hm2,最高百株虫口数32.3头.结合我国蔗区甘蔗生产实际,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加强普查,通过科学引导,采取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利用、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和成虫诱杀等防控措施,实现草地贪夜蛾防治处置率≥90%,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例≥30%,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的目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