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糖加工型甘蔗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方法的建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良的甘蔗原料是生产高品质红糖的基础,筛选营养价值丰富的甘蔗种质资源,是选育红糖加工型甘蔗品种的基础。本研究以全国广泛种植、当前普遍用于红糖加工以及历史上较早应用于制作红糖等具有代表性的16份甘蔗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蔗汁的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总多酚、蔗糖、还原糖、灰分、氯化物、胶体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多维综合评估等方法,建立了红糖加工型甘蔗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方法,对16份甘蔗种质的营养价值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参试甘蔗种质营养及品质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选三、闽糖69-421、ROC22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的均值在所有材料中位居前列,灰分含量适中,可作为红糖加工型甘蔗种质进行应用;兼顾红糖生产需求和甘蔗营养成分含量,综合评价排序前5的种质依次为选三、闽糖69-421、云蔗05-51、ROC22和川糖61-408,是红糖加工型甘蔗种质的首选材料。


云南干热河谷区余甘子果实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以云南干热河谷区元江、元谋、宾川共4个不同居群余甘子种质(YJYS、YMYY、BCYS、BCJY)果实干粉为试验材料,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中17种氨基酸含量,分析了各类氨基酸含量及组成,根据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余甘子果实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余甘子果实干粉中氨基酸种类较齐全,氨基酸含量范围为2.17%~2.84%,必需氨基酸含量为0.56%~0.68%;不同种质余甘子果实总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总量高低顺序为BCJY>YMYY≈BCYS>YJYS,表现为栽培种(2.70%)高于野生种(2.35%),含量较高的是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脯氨酸,其中BCJY中谷氨酸含量高达1.02%。不同种质各类组分的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比为0.20~0.31,鲜味氨基酸占比为0.26~0.44,芳香氨基酸占比为0.04~0.07;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包含9种,占比高达0.56~0.64;中性氨基酸占比较高,为0.40~0.57,酸性氨基酸占比为0.26~0.44,碱性氨基酸占比为0.16~0.22。余甘子果实干粉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值为49.79~61.4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值为0.64~0.85,除甲硫氨酸+胱氨酸(Met+Cys)含量较低外,其余氨基酸与模式蛋白含量差异较小。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宾川野生余甘子(BCYS)得分及排名第1位,其次是元江野生余甘子(YJYS)。因此,余甘子果实干粉中氨基酸总量较高,必需氨基酸较为均衡,接近人体氨基酸比例,可作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源,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开发潜力较大。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花椰菜种质矿质元素含量评价
《热带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8份花椰菜种质成熟期的花球为试材,测定其19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花椰菜种质花球中K、P、Ca、Mg、S、Fe、Mn、B、Zn、Cu、Na、Ni、Cr、Pb、Si、Co共16种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Se、Mo、Cd元素未检出;16种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K>S>P>Mg>Ca>Na>Zn>Fe>B>Mn>Cu>Cr>Ni>Si>Co>Pb,变异系数为3.39%(Mg)~70.39%(Si);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元素含量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a、S、B、Mn、Na和Cr元素是花椰菜花球中的特征性元素;聚类分析可将8份花椰菜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包含5份种质,该类种质K、Na、Fe含量较高;第二类只包含C18261,该类种质Si含量较高;第三类包含2份种质,该类种质Ca、S、B含量较高,Pb含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花椰菜营养特性评价、新品种选育和平衡施肥等提供数据参考.


云瑞系列甘蔗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8
摘要: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20份云瑞系列甘蔗新品种(系)的9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甘蔗蔗糖分与其影响因子的密切程度。相关分析表明,甘蔗蔗糖分与蔗汁蔗糖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汁锤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品质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简纯度与重力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还原糖与甘蔗产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蔗汁锤度与简纯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还原糖、甘蔗产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出汁率、简纯度、蔗汁蔗糖分、还原糖对甘蔗蔗糖分具有正效应,蔗汁锤度、重力纯度、甘蔗产糖量、甘蔗纤维分对甘蔗蔗糖分具有负效应。因子分析表明,9个甘蔗品质性状指标可用蔗汁糖分、甘蔗成熟度和甘蔗压榨因子3个主因子代表,其特征累计贡献率达82.775 6%。


云南省迪庆州附子母根与子根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研究附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深入开展附子育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了14份附子种质资源母根及子根的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由母根性状组成的矩阵和子根性状组成的矩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明确性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母根性状之间、子根性状之间以及母根与子根性状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母根与子根存在6组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在每一组变量中均选择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母根与子根变量间的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将母根与子根中的多个变量减少为5个新因子,再现了系统内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附子性状选择过程中,种球应尽量选择须根长的;可适当放宽种球须根数的选择;种球主根粗壮会使子根着生点间距紧凑;培植子根重量的同时,应兼顾子根中主根长、须根粗和分根粗的培养,这些性状关系到附子下一代的发展。


云南割手密血缘F_1创新种质的因子和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0份云南割手密血缘F1创新种质材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中8个公因子保留前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9.35%。第1公因子中载荷值较大的是单产、含糖量、有效茎数、出苗率和分蘖率等性状;第2公因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性状是茎径和株高两个产量因子;第3公因子只有11月理论蔗糖分起主导作用。以70份创新材料3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中的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2.4处,参试材料被聚为10类,其中占参试材料总数50%的第Ⅰ、Ⅳ、Ⅶ、Ⅷ、Ⅹ类材料,表现高产;占参试材料72.8%的第Ⅰ、Ⅱ、Ⅳ、Ⅴ、Ⅵ、Ⅶ、Ⅸ类材料,表现高糖,特别是其中占参试材料38.6%的Ⅰ、Ⅳ、Ⅴ、Ⅵ类材料,11月理论蔗糖分均高于12%;占参试材料总数38.6%的第Ⅰ、Ⅳ、Ⅶ类材料,表现高产、高糖。本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材料,培育高产、高糖创新亲本提供了科学依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CSCD
摘要:在回顾有关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获得的227个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土地承包亏损率、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参保率、户主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总人口是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来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健康、适度流转的建议。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甘蔗品种的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甘蔗糖业 》 2005
摘要:对106份引进及自育甘蔗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选出了4个公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4.097%。以4个公因子为综合指标对106份甘蔗品种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聚成17类。各类性状差异明显,可为选配亲本组合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