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2019年采用马来氏网监测昆明晋宁区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发生趋势基本一致,半闭弯尾姬蜂与小菜蛾具有跟随现象。小菜蛾和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全年有1~2个发生高峰期,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出现峰值滞后小菜蛾成虫峰值20~32 d。2016年-2019年半闭弯尾姬蜂发生高峰期分别在7月12日-8月30日、7月2日-8月21日、6月30日-8月31日、5月20日-6月10日,夏秋季寄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7月15日-10月30日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在42.00%~87.21%,春季至夏初田间半闭弯尾姬蜂数量和寄生率较低,夏秋季是人工田间释放半闭弯尾姬蜂的最佳时期,研究结果为半闭弯尾姬蜂田间保护应用提供依据。
滇西菜区小菜蛾发生规律及抗药性监测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滇西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发生规律和抗药性水平,对提出区域性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5年,采用诱集法和浸叶法监测了滇西菜区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滇西菜区小菜蛾全年发生,为害期有9个月,春夏季为害重,3-6月为发生高峰期,2009-2015年最高诱蛾量为290~905头/7 d,小菜蛾种群对化学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其中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最高,达到高水平抗药性,对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维持在中等水平抗药性,2011年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28倍的抗药性,后恢复敏感,3年后又出现抗药性的上升趋势.可见,3-6月是滇西菜区小菜蛾防控的重要时期,可选择Bt、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等药剂轮换使用,减少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次数,建议停用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对不同地区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通海、湖北武汉、海南海口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苏云金芽胞杆菌抗药性现状及其桶混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小菜蛾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以上3种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276.0~1062.0倍,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60.0~671.0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5.1~15.2倍。田间防治效果和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苏云金芽胞杆菌药后7 d均达到70%以上,而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单剂药后7 d防治效果均达不到6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处理的田间防治效果在以上地区分别为88.70%和81.50%,防治效果较好,桶混处理防效与各单剂相比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可以桶混、轮换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正交实验优化小菜蛾室内种群的繁殖条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室内种群扩繁时的寄主植物、成虫密度等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了成虫接虫量、寄主植物和寄主叶龄等因素对小菜蛾子代扩繁倍数的影响。【结果】(1)接虫量、寄主对小菜蛾的繁殖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寄主叶龄对小菜蛾的繁殖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根据各因素的F值大小,可确定对扩繁量的影响作用顺序为接虫量(F=24.11,P=0.001)>寄主(F=14.21,P=0.004)>生育期(F=7.40,P=0.019)。(2)各因素配对分析结果表明:1对/株的繁殖倍数与3对/株、4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2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对/株的繁殖倍数与3对/株、4对/株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甘蓝寄主上的繁殖倍数与白菜、菜心、花椰菜上的繁殖倍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白菜、菜心、花椰菜上的繁殖倍数三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6叶龄时繁殖倍数与10叶期的繁殖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4叶期、8叶期的繁殖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10叶期、4叶期、8叶期的繁殖倍数3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内种群的最适合扩繁条件是接虫量1对/株,寄主植物为甘蓝,生育期为6叶龄。
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对三种生物农药的抗药性及其变化趋势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抗药性监测掌握滇中通海和滇西弥渡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对3种生物农药的抗药性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抗性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08—2015年,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云南两个菜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和苏云金杆菌的抗药性。【结果】2008年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滇中通海、滇西弥渡菜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的抗药性水平均为高抗,对阿维菌素LC50值分别34.017和25.688 mg/L,抗性倍数为1 700.85和1 284.40倍;对多杀菌素LC50值分别13.728和19.830 mg/L,抗性倍数为114.40倍和165.25倍,两菜区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也为高抗;两菜区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敏感,LC50值分别0.530和0.538 mg/L,抗性倍数为2.04倍和2.07倍,属于抵抗水平。到2015年,通海和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下降到了455.70倍和255.05倍,下降趋势显著,但两菜区仍属高抗水平;对多杀菌素的抗药性下降趋势不显著,抗性倍数分别为35.56倍和75.28倍,为中抗水平,但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LC50为0.885~19.830 mg/L;两菜区对苏云金杆菌仍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5.41倍和1.73倍。【结论】总体上,2008—2015年度间有差异,通海和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药性基本一致,对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的抗药性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抗水平,对苏云金杆菌一直保持在抵抗水平,建议生产上可以轮换使用苏云金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云南通海小菜蛾种群抗药性监测及田间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蔬菜主产区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Bt的敏感性最高,仍处于敏感水平,对茚虫威属低抗水平,对虫螨腈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28和31.68倍,属中抗水平,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44.62倍,到高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差,抗性倍数829.90倍,达极高抗水平。抗性水平和田间药效呈一定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药后7d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的田间防效较好。通海县小菜蛾可选择的防治药剂包括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农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云南小菜蛾对Bt的抗药性及盆栽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