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抗性基因(模糊匹配)
16条记录
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苗瘟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农家保护下云南布朗族地方稻种资源苗期稻瘟病抗性水平与分布。【方法】以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78份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利用1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31个功能标记检测与分析。【结果】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78份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在40%~100%,平均抗性达93.6%;其中55份地方稻种资源对10个菌株的抗性达100%,占总资源数的70.5%;3个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的抗性强弱为勐海县(99.00%)>墨江县(89.09%)>双江县(80.59%)。菌株08-16-6a-1和HN-09-1c-7对3个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11.54%),而菌株HN-09-1c-7和08-20-1a-1对勐海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4.00%),菌株08-20-1a-1对墨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36.36%),菌株08-16-6a-1对双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致病力最强(52.94%)。功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中,检测出Pi9、Pi5、Pita、Pikh、Pid2和Pikm 6个抗性基因抗性基因频率为73.08%~84.62%,最高的为Pid2,最低的为Pi9;勐海县稻种资源中频率最高为Pita和Pid2,最低为Pi9;墨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5和Pi9,最低为Pita;双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ta、Pikm、Pikh和Pi9,最低为Pi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抗性基因对苗期叶瘟抗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可解释苗期叶瘟抗性变化1.8%~25.8%,抗性基因Pid2+Pi5+Pikm+Pikh组合的贡献率最低,而6个抗性基因组合的贡献率最高,但组合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强、抗谱宽,Pid2基因为主要抗性基因,筛选出38份对10个菌株抗性达100%且含Pid2和Pi9基因的资源,是拓宽稻瘟病抗性遗传背景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地方稻种资源 布朗族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功能标记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抗稻瘟病基因在云南省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中已克隆的Pi2、Pi9、Piz-t、Pi50/Pigm、Pita-2和Pib等6抗稻瘟病基因的构成。通过对勐海县18个水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6个抗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进行抗瘟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抗性基因Pib分布频率最高,检出率为77.78%,Pi2、Pita-2和Piz-t的检出率分别为22.22%、22.22%和11.11%;在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出抗性基因Pi9和Pi50/Pigm基因。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和1个抗性基因的品种均为8份(均占44.44%),未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品种为2份(占11.11%)。结果表明: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遗传背景较为狭窄,需引入新的有效抗源以拓宽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勐海县 分子检测 遗传背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马铃薯 2024

摘要:马铃薯孢囊线虫(Potato cyst nematode,PCN)主要指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马铃薯白线虫(G.pallida),是马铃薯中最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具有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传播、潜伏期长、根治困难等特点.因其严重危害性和经济影响性,该类线虫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基因选育并种植抗性品种,是降低马铃薯孢囊线虫危害的经济、有效、可持续发展策略.综述简述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分类关系与致病型分型法,以及对马铃薯孢囊线虫耐受性和抗性定义及其评价方法;详细介绍目前常用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以及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育种研究进展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孢囊线虫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抗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一株自然形成的耐链霉素果胶杆菌NJAU2的分离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是导致全球农作物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原细菌之一,抗生素抗性菌株的产生加大了该病害的防控难度。本研究以不同寄主植物分离获得的果胶杆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分析,获得一株野外形成的链霉素抗性菌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研究,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预测链霉素抗性基因。研究表明,自不同寄主分离的8个菌株中,云南黄花马蹄莲发病株获得的NJAU2,对链霉素存在高度抗性。NJAU2基因组总长5 062 459 bp, GC含量51.83%,N50长度306 378 bp,共有4 568个编码基因。基于果胶杆菌8个管家基因(fliA、fusA、glyA、gyrB、purA、rpoA、rpoS和secY)的MLSA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JAU2与标准菌株P.aroidearum SCRI 109T及已报道的菌株P.aroidearum PC1聚类在同一个分支,该结果与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致,进一步NJAU2与各果胶杆菌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DNA-DNA杂交(isDDH)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为此,将自然形成的链霉素耐性菌株NJAU2归属于果胶杆菌的新种: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命名为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NJAU2的基因组中携带编码链霉素耐药基因集。抗生素耐药性综合数据库(CARD)比对发现NJAU2含有与7类耐药相关的328个耐药基因。此外,NJAU2基因组注释表明:其含有15个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与链霉素抗性相关的基因有rpsL和gidB。马蹄莲软腐病病原菌NJAU2的发现,为果胶杆菌在链霉素抗性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 鉴定 链霉素抗药性 基因组分析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筛选马铃薯抗孢囊线虫资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孢囊线虫(PCN,potato cyst nematode)是马铃薯中重要的检疫性病害,可造成马铃薯减产80%。近年来,据报道西南地区多个马铃薯主产区发现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为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安全,筛选马铃薯孢囊抗性种质资源、选育抗性品种迫在眉睫。本研究利用前人报道的抗性分子标记N146、N195、57R、TG689、Gro1-4-1和Gpa2-2,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保存的87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标记筛选。筛选到211份资源含有马铃薯金线虫抗性基因H1分子标记(N146、N195、57R和TG689),其中114份资源中同时含有4个分子标记;7份资源含有马铃薯金线虫抗性基因Gro1-4分子标记Gro1-4-1;237份资源中含有马铃薯白线虫抗性基因Gpa2分子标记Gpa2-2。本研究结果将为马铃薯孢囊线虫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种质资源 孢囊线虫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PCN抗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江普通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鉴定与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元江普通野生稻(YP)是一份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种质材料,同时其也拥有大量的抗性(R)基因。为了鉴定元江普通野生稻中含有目前已知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情况。以元江普通野生稻(YP)、渗入系后代(L214和G252)及其渗入系的感病亲本栽培稻合系35(HX35)作为供试材料,通过接菌鉴定、功能标记检测、同源克隆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来评价这些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接菌鉴定结果显示,YP、L214、G252对供试的白叶枯病菌C1、C2、C3、C4、C5、C6、C7、C9和PXO99A均表现出抗性且病斑长度均小于2 cm;而HX35对供试的9个菌株均表现出感病且病斑长度远超6 cm。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结果显示,YP中含有Xa10的同源基因,HX35、L214、G252中含有xa23的感病同源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抗病基因Xa10与YP中的Xa10启动子的效应因子结合元件(EBEAvrXa10)区域序列差异较大。同样地,隐性感病基因xa23与HX35、L214和G252中的xa23启动子的效应因子结合元件(EBEAvrXa23)区域序列一致。qRT-PCR结果显示,在接了PXO99A菌株24 h后,YP、HX35、L214和G252中的免疫反应被激活,而YP中的Xa10和HX35、L214、G252中的xa23在所有处理时间段内均未被诱导表达。由此推测,YP、L214和G252中可能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

关键词: 元江普通野生稻 渗入系 白叶枯病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系统获得抗性相关基因对外源水杨酸的响应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生产受多种病虫害和逆境胁迫的影响,由真菌病原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叶斑病和黑星病,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鞘腐病,以及非生物胁迫寒害等,是阻碍香蕉绿色可持续生产的严重问题。为探索香蕉生产上多种病害和寒害逆境的有效防控措施,本研究从外源水杨酸(SA)诱导植物系统抗性机理出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分析外源水杨酸对香蕉系统抗性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外源水杨酸能诱导感病品种‘巴西蕉’和抗病品种‘农科1号’香蕉植株内水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巴西蕉’中S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1.5倍以上,而‘农科1号’中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30倍以上;PAL基因在施用SA的‘巴西蕉’和‘农科1号’中整体表现出显著上调的趋势,在SA处理的‘农科1号’中,最高显著上调表达12.5倍,最低显著上调表达1.4倍,而在‘巴西蕉’中,最高显著上调表达3.1倍,最低显著上调表达1.7倍,SK和PAL 2个基因在抗病品种‘农科1号’中的上调幅度远远高于感病品种‘巴西蕉’;SA对CS和ICS基因的诱导上调幅度低于3倍,但在抗病品种‘农科1号’中的上调幅度仍高于感病品种‘巴西蕉’。信号传导途径转录因子NPR1和TGA、PR1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并且‘农科1号’比‘巴西蕉’诱导效果更明显。通过测定水杨酸处理的香蕉抗病相关基因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 TR4)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TR4接种3 d可抑制‘巴西蕉’中多数PAL、NPR1和PR1基因的表达,但不会抑制‘农科1号’中多数PAL、NPR1和PR1基因的表达;在SA和TR4双重作用时,2个香蕉品种中的PAL、NPR1和PR1抗病相关基因被强烈诱导上调表达,PAL和POD防御酶活性显著增强。表明外源水杨酸具有诱导香蕉系统抗性抵御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潜在作用。本研究为香蕉生产上综合防控各种病害及提高香蕉抗逆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香蕉 诱导抗性 抗性基因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筛选抗马铃薯Y病毒种质资源研究

中国蔬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有效筛选抗马铃薯Y病毒种质,加快抗病毒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本试验对引自美国的9个薯条加工型马铃薯杂交组合后代进行PVY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筛选,并通过PVY人工接种鉴定评价分子标记预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的9个杂交组合852个株系中,共有4个组合163个株系中含有抗性基因Ryadg分子标记RYSC3,占比19.13%;7个组合330个株系中含有抗性基因Rysto分子标记YES3-3A,占比38.73%.其中,2个组合42个株系中同时检测到2种分子标记.人工接种PVY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分子标记的株系接种后表现为抗PVY的比例为92.73%;不含有分子标记的株系接种后表现为感PVY的比例为28.57%.PVY抗性基因分子标记RYSC3和YES3-3A能够较准确地鉴定马铃薯PVY抗性资源,有助于早期选育抗马铃薯Y病毒种质资源.同时,本试验筛选获得10份高产、稳产的抗PVY薯条加工型马铃薯资源,可以为薯条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具有PVY抗性和适于薯条加工的亲本材料.

关键词: 马铃薯 分子标记 马铃薯Y病毒 抗性基因 资源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Bsr-d1的SNP区域在地方品种中的变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地方水稻品种中稻瘟病持久抗性基因Bsr-d1序列变异类型,本研究以收集到的缅甸、老挝和越南共79份地方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计抗稻瘟病Bsr-d1基因特异引物对Bsr-d1基因启动子功能位点区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研究表明,79份地方水稻均持有抗稻瘟病Bsr-d1或bsr-d1等位基因,品种间存在18个变异位点和22个碱基的差异,根据差异所有品种可归为6种单倍型,其中H4和H6为优势单倍型,分别占测试品种的20.25%、58.23%;6种单倍型中仅H3单倍型携带抗性位点,有8个材料归为此类型,占10.13%。缅甸地方品种拥有H120(15.79%)、H220(2.63%)、H320(13.16%)、H420(18.42%)、H620(50%)等5种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H6;老挝地方品种有H120(2.56%)、H320(7.69%)、H420(23.08%)、H520(2.56%)、H620(64.10%)205种单倍型,H6为优势单倍型,表明缅甸、老挝间在单倍型种类和抗性品种比例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缅甸、老挝水稻资源携带持久抗性基因Bsr-d1的品种比例远高于中国品种,对中国选育稻瘟病持久抗性品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应加强对该地区种质的引进和分析评价。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资源晚疫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谱抗性基因的挖掘是马铃薯高抗晚疫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本研究以288份国际马铃薯中心筛选的晚疫病抗性群体为试验材料,经过连续2年田间调查,计算AUDPC和sAUDPC值,评估群体晚疫病抗性;利用SLAF-seq方法进行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对晚疫病抗性表型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晚疫病抗性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晚疫病抗性品种选育和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材料基础.结果表明,晚疫病抗性在288份材料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差异;基于5种分析模型,共鉴定到82个与晚疫病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在关联区间关联到54个已知或可能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其中,23个基因为抗性基因,包括晚疫病抗性基因R1同源基因、Sw-5同源基因(R8)和Rpi-vnt1以及编码多效性耐药蛋白基因; 5个基因编码MAPK蛋白和WRKY转录因子; 1个基因参与茉莉酸途径;3个基因与水杨酸途径相关;6个基因是病程相关的基因;3个基因参与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其他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如HMGR基因(2个)、细胞色素P450 (21个).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抗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抗性基因 国际马铃薯中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