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食味计评价杂交籼稻食味品质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蒸煮条件对西南两个生态点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分别种植于云南永胜和四川大邑的9个品种中籼杂交稻为材料,利用米饭食味计分析不同蒸煮条件(7个水米质量比(1.3∶1、1.5∶1、1.6∶1、1.9∶1、2.1∶1、2.4∶1、2.7∶1)、4个浸泡时间(0、15、30、60 min)、3个蒸煮时间(20、30、40 min)和3个焖饭时间(0、15、30 min))对稻米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米饭的食味品质为蒸煮条件、品种、生态点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米饭外观和食味值均受三者极显著影响(P<0.01);蒸煮条件与生态点、品种与生态点及三者的互作效应均极显著影响米饭食味品质(P<0.01)。米饭食味计分析结果显示,云南永胜等光温充足稻区以水米质量比2.1∶1、浸泡30 min、蒸煮30 min以及焖制15 min蒸煮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好;四川大邑等高湿寡照稻区以水米质量比2.1∶1、浸泡15 min、蒸煮30 min以及焖制15 min蒸煮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好。9个品种中‘内5优39’米饭食味品质最好,且在各水米质量比间变异较小,‘宜香优2115’米饭食味品质次之,而‘中优295’和‘F优498’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差,‘F优498’和‘天优华占’米饭食味品质在各蒸煮条件间变异系数较大。总体来看,云南生态点的稻米米饭外观更好,而四川生态点稻米米饭在特定蒸煮条件下食味值更高。
高产广适杂交籼稻'内优6478'在云南稻区生产适应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杂交水稻'内优6478'为参试品种,以'绵优725'为对照,2017-2018年在云南不同稻区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记录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云南不同稻区的生产适应性.结果表明,'内优6478'生育期适中,141~178 d之间,适应性较广;两年区试平均产量11 545.32 kg/hm~2、比对照增产7.38%、增产点率8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 649.00 kg/hm~2、比对照增产11.29%、增产点率83%.因此可知'内优6478'具有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云南海拔1 500 m以下稻作区种植.本研究为'内优6478'在云南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并能促进其快速产业化.
强优势杂交稻新组合在云南的产量潜力及适应性探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3个杂交籼稻新组合HWHR1、HWHR2、HWHR3为参试品种,绵优725为对照,在云南省水富县、华坪县、芒市3个不同籼稻种植区开展品比试验及生产试验,对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参试品种中,HWHR2综合表现良好,增产点次率大于65%,小区品比试验平均产量12 467.0 kg/hm2,比对照增产3.3%,生产试验产量13 501.5 kg/hm2,比对照增产9.2%,在云南不同籼稻区具有较好产量潜力和适应性.高产广适杂交稻新品种的选育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生产潜力及适应性研究有助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杂交籼稻在云南不同海拔和纬度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分析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9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籼稻区5个不同海拔、纬度的试验点进行种植,研究了不同海拔和纬度对杂交籼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受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双重因素的影响;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对生态环境的反应可分为2类,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回复值为生态钝感型特征值,消减值为生态敏感型特征值;不同品种在与食味品质密切相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等性状上受海拔和纬度的影响不同,说明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适种区域。
杂交籼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共7项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煮品质,应降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增加长/宽,并选用双亲胚乳性状差异小的亲本;②要求杂交稻的整精米率高,必须选育整精米率均高的亲本;③要提高优质杂交稻的营养品质,可通过选育适当的亲本来实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