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遗传总方差的47.47%,41.99%,棕榈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相差不大,分别为39.4%,39.2%。硬脂酸的遗传也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VGE)占遗传总方差的87.75%,母体加性×环境(VAmE)及胚加性效应(VAo)对硬脂酸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硬脂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为43.7%;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43.5%。研究筛选出了几个改良油分和饱和脂肪酸的自交系,P8(ZOL-3)、P9(ZOL-4)、P10(ZOL-5)是提高后代油分的理想亲本,P7(ZOL-2)和P1(ZNL-1)是降低棕榈酸的亲本,降低硬脂酸的亲本有P1(ZNL-1)、P2(自330)和P5(1072)。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的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玉米籽粒油脂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了玉米籽粒油脂性状之间的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的相关性及其环境互作的相关性。结果证实,玉米籽粒油分与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油分与棕榈酸的胚加性(r Ao=-1.000**)、细胞质(r C=-0.772**)达极显著负相关,油分与硬脂酸的胚加性(r Ao=0.793**)和细胞质(r C=0.887**)、油分与亚油酸(r AoE=1.000**)、油分与α-亚麻酸(r AoE=1.000**)的胚加性互作则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组分中,棕榈酸与油酸、硬脂酸与α-亚麻酸、油酸与亚油酸、油酸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与油酸、亚油酸与α-亚麻酸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棕榈酸与硬脂酸的胚乳加性互作(r AeE=1.000**)和母体加性互作(r AmE=1.000**)、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胚加性互作(r AoE=1.000**)达极显著正相关,而硬脂酸与亚油酸的母体加性互作(r AmE=-1.000**)、硬脂酸与α-亚麻酸的细胞质(r C=-0.613**)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亚油酸(rε=-0.402**)、亚油酸与α-亚麻酸(rε=-0.412**)的相关程度受环境或机误的影响较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