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产力(模糊匹配)
3条记录
不同有机肥对云南高原红壤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比较不同有机肥对云南高原红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为培肥云南高原红壤提供理论依据.2011-2019年连续8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红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冬闲-玉米(CK)、冬闲-玉米+施用腐熟农家肥(FM)、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R)、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V)、冬闲-玉米+玉米秸秆还田(MS)5个处理.每年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MS、FM、V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3.92%~14.03%,增加红壤速效钾含量6.64%~76.63%,降低容重6.22%~10.50%;R、FM、V增加红壤碱解氮含量0.70%~24.18%,而MS则降低0.31%;FM提高红壤速效磷含量43.74%,MS、V、R降低红壤速效磷含量2.73%-8.20%;MS、V、FM分别增产玉米217、377、537kg/hm2,而R处理减产474kg/hm2,FM、V玉米产量显著高于R.不同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容重;FM、V明显提高红壤碱解氮,MS和R对红壤碱解氮影响不明显;FM明显提高红壤速效磷含量,MS、V、R不同程度消耗红壤速效磷.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红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产玉米最多;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增加红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容重最多,增产玉米较多;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增加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最少,降低容重较多,玉米产量较低.

关键词: 有机肥 肥田萝卜 光叶紫花苕子 玉米秸秆 红壤 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间相互作用对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种间相互作用对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270天后,间作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当量比分别是3.05和3.52,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间种具有间作优势。2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迟5天;其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单作,株高、根长、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高于单作9.67 cm、7.33 cm、345.50 g·株~(-1)、131.67 g·株~(-1)。与柱花草单作对比,间作的分枝期、现蕾期、花期比单作分别推迟5天、15天、5~15天;其生长量和生物量低于单作,柱花草株高、根系深、根冠比、根瘤量、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低于单作10.64 cm、0.54 cm、0.08、0.84粒·株~(-1)、14.29 g·株~(-1)和1.48 g·株~(-1);3间作体系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39%、0.003%、0.001%。单作柱花草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63%、0.006%,磷比种植前减少0.001%;单作黑籽雀稗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减少0.017%、0.002%。表明,柱花草的间作提高了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柱花草在生物固氮过程中,以磷固氮,消耗磷素致使单作柱花草样地全磷量减少,全氮量增加。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牧草 间作体系 生产力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洱海流域蔬菜地生产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洱海流域蔬菜地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详细对比分析了连续10茬作物在不施肥处理、有机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和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数据和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洱海流域蔬菜地地力肥沃,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仍然能达到优化施肥产量的40%以上;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实现作物持续稳产,同时提升土壤肥力,洱海流域蔬菜当前的习惯施肥量为579 kg/hm2,超过了作物吸收量,施肥量降低30%也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长期施用有机肥具有扩充土壤氮库、活化土壤磷素的作用,对提升蔬菜地的生产力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蔬菜地 有机肥 生产力 经济产量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