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物入侵(模糊匹配)
4条记录
外来蜂种对本地传粉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蜂业 2016

摘要: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从境外引入外来蜜蜂、熊蜂或胡蜂用于养殖或为设施农业授粉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但引入外来蜂种应慎重,外来蜂种逃逸为野生种群后,因缺乏自然天敌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与本地传粉蜂形成食物竞争或捕食关系,还有可能传播病虫害、干扰本地传粉蜂的生殖,甚至破坏植物-传粉者之间的互利关系,对本地传粉蜂类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可能产生较大危害。在大量外来蜂种进入我国的现状下,为保护本地传粉蜂的物种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引种单位应充分评估引种风险并严格管理外来蜂种;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本地熊蜂资源为设施农业授粉服务;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保护我国本土蜂种。

关键词: 外来蜂种 本地传粉蜂 生物入侵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对入侵地冬春农作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危害严重,是世界公认的麦田恶性杂草。近年来,小子虉草在云南省大面积暴发危害,且种群不断扩张,严重威胁农田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安全。然而,我国目前除作者前期开展了初步研究外,尚少见其他研究报道,给其预警与防控带来较大困难。本文根据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作者前期研究结果,首先综述目前小子虉草在世界的空间分布,从种间竞争、化感作用等方面分析其对农作物的危害原因;并从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种群遗传特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入侵环境的可侵入性4个方面,综述分析其种群入侵扩张的成因,同时介绍了国外关于该入侵物种的防除方法。最后结合我国小子虉草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今后的研究建议。本文通过介绍小子虉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和种群的入侵扩张机制,对该物种的早期预警、限制传播以及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决策者掌握了解小子虉草和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子虉草 空间分布 入侵扩散机制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定点取样与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德宏州陇川县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地区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种子库萌发后的植物鉴定结果,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这5种生境共统计到40种植物,隶属18科。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子萌发特性与空间分布及其幼苗库存在明显差异,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的薇甘菊种子密度分别为75、109、165、124和53粒.m-2,且各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萌发试验表明,薇甘菊土壤种子库萌发时间持续8周,其中第3~5周的萌发速度最快;土壤垂直方向上,0~2、>2~5、>5~10 cm深度土层薇甘菊种子分别占0~10 cm土层种子总数的81%、17%和2%。野外薇甘菊土壤幼苗库萌发时间持续6个月(5—10月),其中6—8月萌发速度较快。

关键词: 薇甘菊 生物入侵 土壤种子库 幼苗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农田外来入侵杂草的调查

杂草科学 2007

摘要: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旱地农田杂草有34科139种,其中外来入侵杂草有13科34种。通过对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组成、原产地、生长型和生境分析,表明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外来入侵杂草主要为菊科、苋科、禾本科、旋花科,共占总数的62%。来源于美洲的外来入侵杂草在怒江干热河谷区容易入侵并造成较大危害。草本和藤本杂草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高大乔木的入侵能力较小。

关键词: 怒江 干热河谷区 外来入侵杂草 生物入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