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不同亚种优质稻蒸煮食味品质及RVA谱特征值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新选育的13份籼型和9份粳型优质米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对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及食味值进行测定,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的平均值低于籼稻,而其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则高于籼稻;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的绝对值变幅为2.61%(籼稻的峰值时间)~175.16%(籼稻的崩解值).相关性分析显示,籼、粳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分别与RVA谱特征值中的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在粳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峰值时间的相关性最高,而在籼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冷胶粘度和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胶稠度与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且籼、粳稻的RVA谱特征值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则与RVA谱特征值间不存在相关性.籼稻主成分的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506 5%,其中第一、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淀粉的粘性和糊化,第三主成分与食味值有关,第四主成分与淀粉变性有关;在粳稻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330 6%,第一主成分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第二主成分反映淀粉粘度变化过程,第三主成分与淀粉粘度有关.本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索籼、粳稻食味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今后云南高原特色优质米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地方籼粳稻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分析及优异稻种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地方籼稻和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筛选适宜于种植区环境的优异地方稻种,为稻瘟病的抗性育种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地方籼稻和粳稻品种各23份为材料,利用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室内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瘟基因推导,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地方稻种。【结果】抗性频率为0.0%~25.0%、25.1%~50.0%、50.1%~75.0%和75.1%~100.0%的粳稻品种分别有4、5、6和8个,籼稻品种分别有0、4、7和12个。粳稻和籼稻接种8个稻瘟病标准菌株后,籼稻的稻瘟病抗性整体高于粳稻。46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组成较复杂,其中,能推导出抗瘟基因的品种共17个,其中粳稻品种7个,籼稻品种10个;抗性基因组成复杂的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瘟基因在6个或6个以上)有23份;含有未知抗瘟基因的品种有6个,均为粳稻;Pik、Piz-t、Pib、Pi1、Pi11和Pita-2基因在籼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粳稻,其中Pita-2基因仅存在于籼稻品种吉强糯和天杂58中;Pik-s、Pita、Pi3、Pi12和Pii基因在粳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籼稻,其中Pi12基因仅存在于粳稻品种日本谷和华街中。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在株高、穂长、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粳稻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籼稻品种;在产量方面,籼稻品种间的差异小于粳稻品种。筛选出的高抗稻瘟病品种:镰刀谷(粳稻)、香糯(籼稻)、毫糯早(籼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高产品种:日本谷(粳稻)和粘珏香(籼稻);矮杆品种:冷水汕优(粳稻)和白壳糯(籼稻);多穗品种:日本谷(粳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结论】籼稻所含的抗瘟基因数量和稻瘟病抗性整体较粳稻高,说明籼稻的抗谱范围更广。筛选出的粳稻品种冷水汕优和日本谷可用于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籼稻品种香糯和毫糯早可用于稻瘟病抗性品种选育。
关键词: 水稻 籼稻 粳稻 稻瘟病 抗性鉴定 抗瘟基因 稻种筛选
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方法】对21份不同海拔种植的低AC稻米的蒸煮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分析籼、粳稻低AC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以及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差异,分析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特点。【结果】籼、粳低AC稻米的食味品质指标中,仅PAT和ASV的差异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蒸煮理化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而RVA谱特征值间相关较大,并与部分蒸煮理化指标相关显著。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的AC、FC和SBV存在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种植海拔的降低,温度升高,AC和SBV降低,米饭变软变粘;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PKV、BDV和CSV相关性均表现一致,仅在遮放籼稻的AC与RVA谱部分特征值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低AC籼米GT显著大于粳米,其食味品质略优于粳米。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主要由支链淀粉差异引起,RVA谱特征值中决定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是PKV,PKV越高,米饭更软更粘;GT较低,达到PKV所需的时间较短。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品种,种植海拔越低,AC越低,食味品质理化指标以及RVA谱特征值间的关系越密切。
苗床培肥和播种量对不同秧龄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苗床培肥和播种量对不同秧龄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籼型抗病质核互作不育系锦319 A的选育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籼型抗病质核互作不育系锦319A是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利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金23A/858B)与自主选育的新品系(Ⅱ-32B/金23B)进一步杂交,从而聚合不同的优秀基因以丰富遗传背景,经6年10代回交育成的核质互作新不育系,最终获得籼型抗病质核互作新不育系锦319A,组合为(金23A/858B)×(Ⅱ-32B/金23B),201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不育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本文详细介绍了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
籼型节水抗旱质核互作不育系锦322A的选育及繁种技术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籼型节水抗旱质核互作不育系锦322A是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2008年用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不育系沪旱1A与西农1B/滇陇201改良,再与自主选育的新品系(云红香软米)杂交,历经6年11代回交选育成的质核互作新不育系,201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育性技术鉴定。本文着重介绍了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繁殖技术。
籼稻品种成恢448遗传背景下Ac/Ds基因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转Ac基因成恢448与转Ds基因成恢448杂交获得的11个组合F2群体进行了田间Basta抗性鉴定和Ac/Ds基因的PCR检测。分蘖期对362个F2植株喷施0.25%的Basta溶液,叶片保持绿色的抗Basta植株有175株,占48.34%,叶片变黄敏感植株有187株,占51.66%;不同组合抗感植株比例并不相同,只有N7符合孟德尔性状分离定律理论值的3∶1,其他的组合都不符合这个比例。Basta敏感植株PCR检测表明均含Ac而不含Ds;,抗Basta植株PCR检测表明所有植株均携带Ds,其中137株含Ac和Ds,37株不含Ac仅含Ds。表明利用抗Basta基因的特性可排除不含Ds植株,而Ds插入纯合体需PCR检测才能进行筛选。
广适应性籼稻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相比粳稻而言,籼稻愈伤组织诱导一直没有一种通用的诱导培养基。为了找到适用于籼稻愈伤诱导的通用培养基,以明恢63、IR64、RD23三个籼稻品种的成熟胚为材料,在固定成分(300 mg/L水解酪氨酸蛋白+500 mg/L脯氨酸+250 mg/L谷氨酰胺+30 g/L蔗糖+8 g/L琼脂)和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以基本培养基(MB、NB、N6和CC 4种基本培养基)、2,4-D(2.0,3.0,4.0、5.0 mg/L 4种浓度)、6-BA(0,0.2,0.4,0.5 mg/L 4种浓度)为影响因素,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出16种培养基组合,通过评价愈伤质量和愈伤诱导率来筛选最适合的籼稻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2,4-D能提高愈伤诱导率,不用6-BA时愈伤质量最好,基本培养基MB的愈伤诱导效果最好。筛选出的籼稻愈伤诱导通用培养基是MB+2,4-D 5.0 mg/L,在28℃黑暗条件下培养20 d。用筛选出来的通用培养基对不同来源的籼稻品种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该通用培养基对多数籼稻品种具有稳定的愈伤诱导效果。
模糊隶属函数值法研究云南籼稻核心种质BC_3F_2不同群体间耐低磷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231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作供体亲本、滇屯502作轮回亲本配制回交后代BC3F2群体,设低磷(有效磷6.26 mg/kg)胁迫和正常磷(有效磷40 mg/kg)胁迫2种处理进行耐低磷鉴定,用模糊隶属函数值法分级并比较BC3F2和其籼稻亲本耐低磷差异。结果表明:①以模糊隶属函数值为指标进行耐低磷特性分级,籼稻亲本和回交后代BC3F2之间及稻作区间均存在差异。②籼稻亲本和BC3F2回交后代的模糊隶属函数值方差分析有3个稻区差异不显著。说明BC3F2较好的保持了亲本的耐低磷特性。③BC3F2回交后代耐低磷特性发生了部分变异,耐低磷能力有趋于轮回亲本滇屯502的趋势。④筛选出10份超强耐低磷BC3F2组合和4份弱耐低磷9级敏感组合,可作为基因定位研究和磷高效新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材料。⑤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耐低磷综合评价可对每个品种或回交后代群体做出精细分级,直观反映各个稻区耐低磷力大小,大大提高了表型鉴定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