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种杀菌剂对茶饼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农药科学与管理 》 2024
摘要:茶饼病是一种茶树上重要的芽叶病害。为了筛选出防治茶饼病的安全有效药剂,选用3种杀菌剂对茶饼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7 d,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60 g/667 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 mL/667 m~2的防效分别为93.48%、93.62%、85.17%、90.18%,而1.5%多抗霉素水剂对茶饼病的总体防效相对较差,所有供试药剂处理均对茶树生长安全。研究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0~60 g/667 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 mL/667 m~2对茶饼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建议生产上推广轮换使用。


云南主产茶区茶树茶饼病发生时空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主产茶区茶饼病发生时空并指导其防治。【方法】对云南主产茶区不同海拔、不同品种茶树茶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各茶区茶饼病始发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为9-10月。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海拔茶区茶饼病危害程度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其茶饼病危害越严重。在相同海拔茶区,其不同茶树品种茶饼病危害程度也不同。机采茶园和冬季封园且春茶结束后轻修剪的茶园其茶饼病危害较轻,荫蔽度高的茶园茶饼病发生较重。【结论】云南不同茶区不同年份茶饼病始发期和危害程度存在差异,其始发期与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情况。


茶饼病诱导感、抗茶树品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茶树被茶饼病危害诱导的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选择抗病和感病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数字表达谱分析茶树叶片被茶饼病危害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74条,其中共有的为122条,抗病品种中特异364条,感病品种中特异的为488条。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茶饼病危害主要影响了茶树体内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淀粉与蔗糖的代谢、苯丙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差异基因包括抗病蛋白基因(R protein)、水解酶基因、细胞壁加固基因、转录因子基因、植物激素及其信号转导基因、次生代谢和氧化酶类、转运蛋白等。利用RT-qPCR对筛选的6个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茶饼病侵染对茶树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揭示茶树抗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茶树叶片响应茶饼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被茶饼病病菌侵染的茶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基因359个,其中248个上调表达,111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中有216个获得GO(Geneontology)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涉及到生物合成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KEGG(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 genomes)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有106个基因被注释到4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单萜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氮代谢、双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等通路显著富集.有32个差异基因被鉴定为转录因子,分布在16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qRT-PCR)验证了随机挑选的差异基因在感病叶片和未感病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表明,茶树响应病原菌侵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量基因被诱导或抑制表达,与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被大量激活且上调表达.本研究为深入挖掘茶树抗病基因及进一步研究抗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饼病抗性鉴定初探
《辽宁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通过对14个不同茶树品种开展了不同年度田间抗性鉴定工作,结果表明:1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茶饼病,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按照抗性分级标准分别属于高抗或中抗品种。


茶饼病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
《中国热带农业 》 2017
摘要:结合茶产业生产实际和前期工作经验,从选用抗性品种、植物检疫、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不同茶园药剂防治等方面,初拟茶饼病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旨在为茶饼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