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最早发现为害地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时间及其虫源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8年12月26日本文作者在云南省江城县宝藏乡玉米田中发现不明夜蛾类幼虫为害,后经鉴定该虫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为我国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草地贪夜蛾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东部地区的一种常发性迁飞性害虫,而云南是境外虫源进入我国的第一站,明确其入侵路径和来源,对我国未来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有效积温模型推算了草地贪夜蛾可能的迁入时间,借助气象资料和昆虫轨迹模拟方法分析草地贪夜蛾迁入时的天气背景场,并探究其潜在的虫源地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迁入江城的时间为11月21-23日,其虫源来自缅甸、泰国的交界区域。2018年11-12月云南南部区域盛行东南风且风速较弱,但11月19-22日期间出现的持续西南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的关键。【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最早时间及其虫源分布,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滇东南富宁稻纵卷叶螟的迁入过程与虫源地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纵卷叶螟是滇东南稻区常年为害较重的水稻迁飞性害虫之一。为了阐明影响稻纵卷叶螟在富宁大规模集中降落的关键天气学因子,通过HYSPLIT轨迹数值模拟平台、天气学背景分析软件GRADs,结合当地水稻生育期情况对富宁站2007年5月30日以及2009年5月21日出现的2次田间赶蛾高峰的迁入过程及虫源地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30日富宁田间出现的稻纵卷叶螟迁入种群直接来自越南红河三角洲,2009年5月21日富宁的迁入种群主要来自桂西南稻区;持续的偏南暖湿气流与降水是造成稻纵卷叶螟种群5月份在富宁大规模迁入和集中降落的关键因子。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2008年广西北部湾稻区稻飞虱初迁入过程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2月,我国南方和越南北方普遍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冻害,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越冬虫量大大减少,而广西北部湾稻区在3—4月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稻飞虱迁入峰。结合2008年越冬考察、灯下监测以及田间系统调查结果,通过HYSPLIT模型与GrADS软件对此阶段出现的稻飞虱大规模迁入过程进行轨迹模拟与天气学背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8年广西早期迁入稻飞虱虫源与越南北部虫源关系不大,主要来自越南中部及老挝南部;(2)850hPa高空温度较高,低空急流频繁,以及过早出现的台风是造成钦州4月份稻飞虱大规模远距离迁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除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外,为我国华南稻区提供早期迁入虫源的越南中部稻区更值得关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