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遗传总方差的47.47%,41.99%,棕榈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相差不大,分别为39.4%,39.2%。硬脂酸的遗传也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VGE)占遗传总方差的87.75%,母体加性×环境(VAmE)及胚加性效应(VAo)对硬脂酸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硬脂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为43.7%;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43.5%。研究筛选出了几个改良油分和饱和脂肪酸的自交系,P8(ZOL-3)、P9(ZOL-4)、P10(ZOL-5)是提高后代油分的理想亲本,P7(ZOL-2)和P1(ZNL-1)是降低棕榈酸的亲本,降低硬脂酸的亲本有P1(ZNL-1)、P2(自330)和P5(1072)。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的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玉米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玉米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百粒重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穗行数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穗长和穗粗主要受胚加性效应的影响,其胚加性方差(VAo)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VG)的92.56%、95.80%;穗行数的遗传受母体加性互作、胚加性互作的共同影响,两种效应依次占环境互作效应的50.31%、49.60%;百粒重受胚乳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两种效应分别占遗传主效应的50.73%、47.12%。穗长和穗粗以胚普通遗传率为主,穗行数以胚乳和母体互作遗传率为主,百粒重以胚乳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穗长与穗粗、穗行数,穗粗与穗行数的胚加性(rAo)、细胞质(rC)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穗长与百粒重的细胞质(rC)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百粒重的细胞质(rC)、母体显性(rDm)、胚加性互作(rAoE)、细胞质互作(rCE)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穗粗、穗长与穗行数、穗长与百粒重、穗粗与穗行数、穗粗与百粒重5对性状可以同步改良。
优质蛋白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加性—显性及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及其56个F1组合的9个性状进行分析,对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杂种F1代的基因型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采用多环境改良潜力较大;具有较大正向加性效应预测值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普遍较高,自交系的加性效应预测值与GCA效应值趋势基本一致;具有较大正向显性效应预测值的组合产量一般较高,组合的显性效应预测值与产量趋势基本一致。
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0个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分主要受胚、胚乳、细胞质效应的影响;油酸、亚油酸主要受胚、胚乳、母体效应的控制,3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α-亚麻酸的胚效应最小,表现为加性效应且遗传率较高。4个性状胚乳、胚的遗传率均较高,且胚乳遗传率大于胚的遗传率。330、素湾1611、ZOL-1可用于提高油分;ZOL-3、ZOL-4、ZOL-5对提高油分和油酸有极显著效果;ZNL-1、330、1072、ZOL-1、ZOL-5可用于提高亚油酸;ZOL-4可作为提高α-亚麻酸的母本;ZOL-1可以同时提高油分、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相关分析表明,油分与油酸极显著正相关(rP=0.612**);油分与亚油酸(rP=-0.504**)、油分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rP=-0.277**),所有成对性状均以胚乳加性相关最强、胚加性相关次之。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8个胚乳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采用GriffingI交配设计组配,通过对亲本、F1和F2的鉴定,探讨主要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为有效利用热带硬质QPM种质改良、扩增我国温带QPM种质以及QPM籽粒性状改良和硬质QPM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胚乳修饰度和籽粒密度在F1和F2代都表现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胚乳修饰度在F1代存在正反交差异,母体效应明显;4个性状的F2代表型值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大;百粒重和百粒体积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胚乳修饰度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籽粒密度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这4个籽粒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均较小,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云南地方糯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CⅡ遗传设计和朱军QGA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软件,分析来自云南省18个地方品种糯玉米、2个普通玉米和4个引进的自交系,研究了穗粗、单株粒重、千粒重、穗行数和穗重等9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穗重和穗行数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3%和29%;千粒重、穗长和穗粗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控制,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贡献率分别为千粒重33%和21%、穗粗39%和13%、穗长17%和10%;其它3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模式也较为复杂。遗传力分析揭示了对单株粒重、穗重、穗行数、千粒重和穗粗选择效果明显;以性状加性效应值及显著性,筛选出3、10、15、16和18号5个糯玉米优异自交系,其所有观察性状的加性效应值均优于对照CK1(忻州黑糯)和CK3(中糯246)自交系,部分性状优于CK2(N9605)和CK4(自330)。
云南省黑甜玉米种质鲜果穗主要产量因子的遗传效应分析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黑甜玉米种质材料20份,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法配制的90个测交种或组合为材料,采用朱军QGA软件及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分析被测试材料的鲜果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鲜果穗重和穗粗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穗长和穗行数受加性-显性效应制约,秃尖长和行粒数的加性与显性作用不明显,6个性状遗传力均偏低。综合被测试材料6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值(一般配合力)和组合或测交种显性效应值(特殊配合力),筛选出2、7、8和11号4个优良材料及2×8、8×10、8×9、4×5和4×8共5个优良组合或测交种。
马铃薯块茎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研究了mira等10个马铃薯品种的22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薯形、皮色、肉色、块茎产量等8个块茎性状的群体遗传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单个块茎重的父本遗传力达56.7%,淀粉含量的母本遗传力和亲本间非加性效应分别达40.5%,44.9%,皮色、块茎产量和结薯数的非加性效应分别达69.1%,82.8%,88.8%;肉色、块茎外观和薯形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为42.2%~57.8%,相差不大。两个亲本(至少有一个)一般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而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一般配合力都很低的杂交组合。根据一般配合力选择亲本配制大量杂交组合,并从中筛选优良单株和优良杂交实生籽组合的方法,是马铃薯遗传育种的有效手段。
芥菜型油菜欧新A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
《西南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芥菜型油菜欧新A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进行研究, 以探讨该不育胞质对杂交当代(FO) 结实性和杂种一代(F1) 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初步明确该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表现特点。结果显示, 欧新A不育胞质对当代结实率表现负效应趋势, 但对不同来源的恢复系该遗传效应有明显的组合特异性; 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正效应趋势, 且效应在不同恢复源间有显著差异; 不育胞质在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有利于优良株型及高产组合的选育。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