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分析酯酶粳酶带10A、籼酶带11A和普遍野生稻酶带14A在各品种的表现,可以认为现存的普通野生稻,有一部分已有了籼或粳的分化,分化的主要成因应是渐渗杂交.根据计算作出的品种定位平面(座标)图,把有14A酶带的栽培稻形象地和野生稻联系起来,利于理解籼和粳亚种经历了籼粳分化不明显到分化明显的过程,表明籼和粳独立地从野生稻演化而来.亚种下的演化主要讨论了镰刀谷.镰刀谷的地理分布跨距极大,酶带分类上籼、粳并存,没有特别的酶带或酶谱.它不应该是一个生态类群,其遗传背景也是混杂的.从不典型镰刀谷到典型镰刀谷,酶谱变异估计值(Est值)逐渐变小;推测镰刀谷基因型较为简单,并不是原始的栽培稻.
关键词: 稻种演化 普通野生稻 籼稻 粳稻 镰刀谷 酯酶酶带
关于镰刀谷是否另一类中间型的思考
《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1987年我们报道了在过去一般认为籼稻的有稃毛的镰刀谷(Sickle—shaped rices)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划为粳稻,其代表品种为西亚的Vomsiab,Sadri,Firooz和Basmati系统。随后又发现这一类型的稻种中无论籼粳,在和典型籼粳杂交时大都结实不高。这一事实对于追溯籼粳两亚种的分化是值得重视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先就部分结果汇报如下。 和籼型镰刀谷比较,粳型的特点为(1).穗颈伸出度长,(2).穗轴第一、二节间的长度常常超过3厘米,(3).酚反应多为负反应,(4).稃毛介乎籼粳之间而略偏粳,(5).叶面无叶毛,(6).酶谱多接近粳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