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ISSR标记(模糊匹配)
3条记录
基于ISSR标记的云南桑褐斑壳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桑褐斑病病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县市的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Nei’s多样性指数H为0.276 3,Shnanon信息指数I为0.421 0,表明云南桑褐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保山和曲靖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945 0,亲缘关系最近,保山和蒙自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870 6,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居群每代迁移数Nm为1.889(>1),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聚类分析,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1.00之间,当相似系数为0.73时,可将58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但菌株并没有按地理来源聚为不同的组,表明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

中国稻米 2014

摘要:采用ISSR标记,对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以竹类、栽培稻粳稻02428和籼稻金刚30以及非洲长雄野生稻为对照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进化方向。结果表明,33条ISSR引物,在所有的材料中总共扩增出46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4.1条;从总体水平上看,云南三种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三种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a、观察等位基因数Ne、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357、76.74%、1.7694±0.4217、1.3391±0.3637、0.2037±0.1851和0.3180±0.2532;三种野生稻品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94,品种间的基因流Nm为0.4627,说明三种野生稻之间基因交流水平低,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三种野生稻的进化过程中,疣粒野生稻分化最早,其次为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分化最晚。

关键词: 野生稻 ISSR标记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遗传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艺性状和ISSR标记分析亚麻种源的变异及遗传关系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CSCD

摘要:根据农艺性状的测定结果及ISSR标记分析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引种至云南昆明的73份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种源的变异及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3份亚麻种源的10个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工艺长度、茎粗、单株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单株茎干质量、单株种子产量、单株纤维产量、种子千粒重和出麻率)均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生长状况均较好;根据农艺性状可将73份亚麻种源分成2类,每一类又可分为2组,其中,第Ⅰ类包括36份种源,第Ⅱ类包括37份种源。从4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引物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5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1.1%;基于ISSR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0处可将供试的亚麻种源分成3大类:第1类包括67份种源,第2类包括4份种源,第3类仅有2份种源,在相似系数为0.82处第1类种源又可分成3个亚类。结果显示,根据农艺性状和ISSR标记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亚麻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育种目的,可培育出适于本地栽培的优良杂交后代。

关键词: 亚麻 农艺性状 ISSR标记 聚类分析 遗传变异 遗传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