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澜沧江水系氮磷污染及硝酸盐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效控制氮磷输入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为识别澜沧江水系水体中氮磷浓度、氮污染物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澜沧江流域开展了干流和支流水样的采集,分析流域不同区域水体氮磷浓度,并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解析了水系不同区域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水系氮浓度偏低,ρ(TN)分布在0.34~4.18 mg·L-1之间,从上游至下游有升高趋势;ρ(TP)分布在0.11~2.34 mg·L-1之间.②澜沧江水系的δ15N-NO3-和δ18O-NO3-值分别分布在-5‰~5‰和-16‰~16‰之间,主要落在降雨及肥料和土壤氮范围内,主要存在硝化作用.③澜沧江干流中土壤氮和化学肥料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42.41%和34.22%~38.56%,粪便和生活污水占15.01%~20.79%,大气沉降仅占4.49%~7.32%.中游支流和下游支流中土壤氮的贡献明显高于化学肥料,土壤氮的贡献率达53.97%~61.57%,化学肥料占33.37%~38.30%,而大气沉降、粪便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较低.研究分析了澜沧江水系上、中和下游干流和支流的氮素来源,为该区域的水质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NO3--N 氮同位素 氧同位素 来源解析
硝态氮与铵态氮不同比例配施对文山三七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施肥对于三七产量的影响,为减少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文山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试材,设计5个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的氮肥处理,分别为T1硝态氮∶铵态氮=100∶0、T2硝态氮∶铵态氮=75∶25、T3硝态氮∶铵态氮=50∶50、T4硝态氮∶铵态氮=25∶75、T5硝态氮∶铵态氮=0∶100,分析比较在不同追肥时期施用不同配比的硝态氮与铵态氮对植株农艺性状、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三七生物量及产量最高;随着施用NH+4-N比例的增加,植株根茎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皂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皂苷含量在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施肥对二年生三七生长及皂苷含量积累有显著影响;单一施用NO-3-N或NH+4-N效果差,混合氮源施肥更利于二年生三七生长,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二年生三七生长和药用成分积累状况最佳。
亚热带土壤反硝化过程中NO_3~--N对CH_4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发育于不同成土母质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45个亚热带土壤样本,在反硝化严格厌氧培养条件下(密闭、淹水、充N2),加入KNO3的处理(加入N量为200 mg.kg-1)和不加KNO3的空白对照对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培养条件下无论加入KNO3与否,CH4的产生和排放首先取决于土壤有机碳总量水平及其有效性.对照土壤中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和KNO3处理土壤中稻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H4排放量最高.加入KNO3显著抑制了CH4的产生和排放,NO3--N对CH4产生的抑制效应可能较N2O对CH4产生的抑制效应更大.加入KNO3处理中厌氧培养第1周内的NO3--反硝化量和降低速率是决定CH4排放量的关键因素.不加KNO3的对照土壤中,73%的土样表现为Fe2+的产生和CH4的排放之间呈指数关系增长,表明Fe3+和CO2的还原可同步进行.NO3--N不仅显著抑制了CH4的产生和排放,也抑制了Fe3+的还原.
关键词: 反硝化 CH4 NO3--N 土壤性质 厌氧培养 Fe2+ 红壤
滇中粮食高产区基于土壤N_(min)测试下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在两个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滇中粮食高产区基于土壤Nmin测试进行小麦氮肥推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0~30 cm土壤层初始无机氮可较好地用于代表土壤氮的供应能力。达到99%小麦相对产量时所需的最佳供氮量,在祥云点和宜良点分别为129、233 kg.hm-2,土壤剖面无机氮的不足部分应以氮肥加以补充,依此进行小麦氮肥推荐。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及其调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2
摘要:硝态氮不仅是重要的营养元素 ,而且作为信号物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很大 ,为适应不同环境 ,植物进化出多种获得氮素的途径 ,因此了解植物适应氮营养胁迫的生理遗传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关于植物对硝态氮吸收和调控的工作进行了综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