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药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叶绿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的毒害作用。方法:采用Porra等叶绿体提取分析方法,分析200μmol/L镉(CdCl2)处理组和正常组的叶绿素含量差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镉处理的药用大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镉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低;而且镉对药用大黄根尖细胞及叶肉组织细胞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结论:镉对药用大黄生理生化指标有不良的影响。本研究为药用大黄在镉污染条件下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究药用大黄重金属镉超标问题提供基础研究。


茶谷蛾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生物安全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茶谷蛾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形态结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类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茶谷蛾触角上共分布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2种亚型)、鳞形感器、刺形感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4种亚型)、舌形感器。【结论】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在感器亚型和数量上,雄蛾多于雌蛾。研究结果将为茶谷蛾通讯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增强UV-B辐射对杧果叶片光合生理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紫外(UV-B)辐射胁迫对杧果生物量、叶片光合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2年生三年芒和马切苏杧果树为材料,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设置2种不同强度的UV-B辐射(T1:2.5 kJ·m-2·d-1和T2:5.0kJ·m-2·d-1),测定植株生长、叶片光合参数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2个品种的杧果树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T1、T2处理下三年芒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指标呈增加趋势,而马切苏下降。随着UV-B辐射的增强,叶片细胞超微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T1处理下2个品种的杧果叶片表皮蜡质增多,气孔萎缩,叶绿体趋向于椭圆形,积累较多嗜锇颗粒,其中马切苏局部出现断裂,细胞内有大量黑色脂滴形成;T2处理下马切苏细胞结构层次排列不清,黑色脂滴数量显著增加,叶片光合能力降低。【结论】叶片质地较厚的三年芒对UV-B辐射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叶片质地较薄的马切苏对UV-B辐射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三年芒较马切苏更适合于在UV-B辐射较强环境下栽培。
关键词: 杧果 UV-B辐射 光合生理 叶绿素荧光 超微结构


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成像进行超微结构大视野观察及辅助定位
《电子显微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扫描电镜的背散射电子成像,可以得到样品表面薄层区域的电子密度信息。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成像模式进行超薄切片的超微结构大视野观察、辅助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精细定位以及超薄切片辅助修块定位。在超微结构观察中,消除了载网网格对切片的遮挡,实现了电镜载网超薄切片的扫描电镜大视野成像,细胞结构分辨率接近于透射电镜。在原子力显微技术中,通过不同放大倍数下对应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像与原子力显微镜光学辅助图中样品特征的方法,辅助原子力显微镜进行精细探针定位。在超薄切片修块中,可以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像观察树脂包埋块的切面来检验修块结果,提高修块精度和效率。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背散射电子成像 超微结构 原子力显微镜 修块


黑孢块菌与华山松合成菌根苗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7
摘要: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 Vittad.)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通过对黑孢块菌与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用黑孢块菌孢子液接种华山松树苗后,第7个月可观测到黄褐色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或二叉分支状,单根菌根长0.3 mm~4 mm,直径为0.3 mm~0.5 mm,表面呈马赛克镶嵌结构,其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呈近直角的分枝。菌根老化后变红褐色或萎缩。菌根表面呈马赛克镶嵌结构、外延菌丝有近直角的分枝是黑孢块菌与华山松形成菌根的最重要形态特征。


琥珀蚕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致病蛋白Mg-p1与水稻互作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相关酶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纯化获得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分泌产生的致病蛋白Mg-p1,大小约为58 KD。该蛋白接种感病品种蒙古稻,接种处叶片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电镜检测接种该蛋白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与对照相比致病蛋白处理后细胞壁加厚,形成空腔,叶绿体膜消失,淀粉粒数量减少,叶绿体发生崩解。构建抗、感水稻品种C101A51和蒙古稻的悬浮细胞系,对致病蛋白Mg-p1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g-p1接种蒙古稻后PAL酶活增加强于完全培养条件下产生的分泌蛋白,而接种抗病品种C101A51后PAL活性变化不明显。在检测POD活性变化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感病或抗病品种,其互作过程中POD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水稻受到外源物侵染后,其POD活性均会发生变化,无明显专一性,PAL则针对感病品种具有稻瘟病菌致病特异性,而抗病品种也无明显专一性。通过上述研究对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氮胁迫 稻瘟病菌 致病性分泌蛋白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超微结构


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合成菌根苗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液接种化香树苗后,第三个月发现已形成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的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300μm~4 000μm,直径为200μm~500μ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印度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絮状。夏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黄绿色、羊毛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两种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菌根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夏块菌 化香树 显微结构 无菌苗 共生真菌


印度块菌与园叶杨合成茵根苗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1
摘要:印度块茵(Tuber indicum Vittad.)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茵根食用茵.对印度块茵与园叶杨(Populus bonatiiLevi)合成茵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印度块茵孢子液接种园叶杨树苗后,第1个月至第2个月可形成淡黄色、黄褐色外生茵根.外生茵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茵根长0.3mm~2mm,直径为0.15mm-0.3m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茵丝,其外延茵丝为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茵根老化后变红褐或萎缩;外延茵丝呈透明、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是印度决茵与园叶杨形成的茵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 印度块茵 园叶杨 显微结构 半无茵苗 共生真茵 Tuber indicum Populus Micro-structure Semi-aseptic seedling Symbioticfung


印度块菌与园叶杨合成菌根苗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对印度块菌与园叶杨(Populus bonatii Levl)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印度块菌孢子液接种园叶杨树苗后,第1个月至第2个月可形成淡黄色、黄褐色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0.3 mm~2 mm,直径为0.15 mm~0.3m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其外延菌丝为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菌根老化后变红褐或萎缩;外延菌丝呈透明、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是印度块菌与园叶杨形成的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