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LED光质对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两种黄花高山杜鹃(Bob's yellow和黄杯杜鹃)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对光质需求的规律,从而提高种苗质量及生产效率,促进其推广应用和保护.[方法]以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苗为材料,在8种LED光质和传统荧光灯下进行增殖和生根培养,比较其增殖系数、增殖苗和生根苗叶绿素含量、生根率及生根苗株高等5个指标.[结果]纯红光最适宜Bob's yellow增殖和生根,增殖系数为8.53,生根率为93.33%;纯蓝光适宜黄杯杜鹃增殖,增殖系数为4.2;红蓝光(2RB)处理下黄杯杜鹃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83.33%;红蓝绿光对两种高山杜鹃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促进叶绿素合成.[结论]不同光质对两种黄花高山杜鹃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不同,同一基因型增殖和生根所需的光质配比也不相同.针对高山杜鹃不同基因型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探索适宜的光质类型,可提高种苗质量及生产效率.
古林箐秋海棠叶斑结构对叶色的影响
《广西植物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为材料,通过分析叶片形态特征、上表皮光学特性、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探讨了叶片色斑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古林箐秋海棠叶斑发生频率和数量无明显规律,但发生部位相对稳定,叶斑主要发生在正对叶柄的两条主脉之间.(2)斑区有两种光反射模式,点状反射和多角形反射,栅栏组织细胞呈近等轴的圆形,排列疏松,与上表皮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只有点状反射模式,栅栏组织细胞为漏斗型,排列紧密,与上表皮细胞间不存在空隙.(3)斑区和非斑区叶绿体均有密集的堆积基粒和丰富的类囊体膜,斑区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仅比非斑区分别低24.9%、25.2%、25.1%.(4)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值斑区为0.793,非斑区为0.790.虽然斑区叶绿素含量比非斑区略低,但叶绿体结构完整,且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非斑区无显著差异.斑区上表皮与栅栏组织细胞间的空隙可使光线到达绿色组织时发生二次反射,在叶片表皮细胞边缘形成白色多边形光反射使该区域相对周围正常叶片区域偏白,基于上述结果可推测古林箐秋海棠的淡绿色块斑形成与特殊的叶片结构有关.
关键词: 古林箐秋海棠 表皮光学特性 叶片结构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
7种秋海棠叶片斑纹结构及遗传特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品种)秋海棠为材料,观察叶片斑区和非斑区组织结构、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值,分析叶片斑纹的形成原因及银点秋海棠点状斑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叶片斑区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则没有空隙,彩纹秋海棠和‘虎斑’的斑区与非斑区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间均紧密相连。(2)7种(品种)秋海棠叶片斑区和非斑区都具有完整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类囊体膜丰富,基质和基粒片层清晰;银点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斑区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非斑区,而铺地秋海棠斑区和非斑区差别不大;除假厚叶秋海棠的斑区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值小于非斑区外,其余6种秋海棠均为斑区高于非斑区。(3)银点秋海棠与无斑种类杂交,杂交后代叶片有斑和无斑的植株约为1∶1,而其自交后代中有斑和无斑的植株比例近3∶1。研究发现,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的叶斑属于空隙结构型,彩纹秋海棠和‘虎斑’叶斑属于色素型。银点秋海棠点状叶斑与无斑是1对可遗传的相对性状,白色点状斑为显性性状。
关键词: 秋海棠 叶片斑纹 叶片组织结构 叶绿素含量 F_v/F_m 遗传特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