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genetic relationships(模糊匹配)
5条记录
甘蔗实生苗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桶栽方式,研究甘蔗实生苗根系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根长、根交叉数受母本、父本和组合的影响显著,根表面积受母本和父本的影响显著,根系干重受组合的影响显著;亲本及组合的选配方式对根系遗传力大小的贡献率表现为母本、组合、父本依次减小;9个根系性状中,根交叉数、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根体积的遗传力均大于60%;在所选用的亲本中,用新台糖22号、桂糖92–66作母本,用CP72–1210、川糖89–103作父本,其后代的根系性状表现较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可作为甘蔗根系育种的选择指标。

关键词: 甘蔗 根系 实生苗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性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软米资源研究与利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CSCD

摘要:软米是云南省特有的优质米资源,但目前对云南软米的研究甚少。因此,开展云南软米资源研究很有必要,就近年来对软米资源的分布、主要农艺性状、品质特征、分类指标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5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加快云南软米资源研究的建议及育种方向的探索。旨在为加快软米育种与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米 稻种资源 直链淀粉含量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粳型陆稻品系育性恢复基因等位性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发现的6个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IRAT104及滇一型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分别与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杂交获得F1后再与保持系滇榆1号B回交形成的A/R//BBC1F1分离群体及F1与滇榆1号A回交的BC5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研究,并用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与带恢复基因Rf1的C57杂交F1为父本,用滇榆1号A作母本测交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测定,以花粉育性为主要指标,辅以小穗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榆1号A与各恢复系的杂交F1花粉育性为50%左右,但结实率正常,为配子体不育类型,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对滇榆1号A有正常恢复能力,而IRAT104仅能部分恢复;新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及云南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的恢复性均由1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而IRAT104具有1对对滇一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具部分恢复能力的恢复基因;新发现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著名粳稻恢复系C57所带的Rf1互为等位,IRAT104所携带的弱效恢复基因也与Rf1等位,为复等位基因,云南重要恢复系南29所带的恢复基因也与Rf1互为等位。

关键词: 水稻 恢复基因 细胞质雄性不育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高原粳稻利用中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 Ⅲ.抽穗期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1987年于贵阳用贵州高原粳与中矮秆粳稻间的17个组合F_1代及7个组合F_2代的研究表明,F_1代抽穗期有中间倾早或超早亲的遗传趋势,在F_2代,抽穗期变异相当大,各组合均有超亲分离现象,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但抽型期遗传力及遗传进度均达很高水准;双亲平均值和F_1、F_2代抽穗期的回归、相关均显著;表现型变异系数和基因型变异系数相近。试验结果说明,抽穗期的变异主要是遗传控制的。

关键词: 贵州高原 粳稻 抽穗期 杂种优势 遗传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