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卢义宣(精确检索)
101条记录
两系杂交粳稻抗瘟性鉴定初报

杂交水稻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云光 9号等 6个优质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和冬繁 1号等 14个优质粳稻恢复系进行抗病鉴定 ,筛选出高抗组合云光 9号、70优 9号、70优 0 4,中抗组合云光 8号可应用于生产 ;高抗恢复系冬繁 1号、冬繁 4号、冬繁 2 3、冬繁 85 ;中抗恢复系冬繁 2号、冬繁 3号、冬繁 5号、冬繁 47、冬繁 5 4、冬繁 86用于新组合测配选优 ,为两系杂交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批优良的后备亲本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稻瘟病 抗病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粳稻“云光8号”高产示范

云南农业科技 1999

摘要:粳稻光敏二系杂交水稻“云光8号”是用湖北光敏核不育“N5088s”ד云恢11号”配组选育而成。1994、1995年在姚安县海拔1887m地区结合多蘖壮秧、少本稀植、测土施肥等措施进行数公顷连片示范,每公顷单产皆超过12000kg。1995年七组对比试验,“云光8号”比主栽常规种增产135%。

关键词: 粳稻,二系杂交,多蘖壮秧,少本稀植,测土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配制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杂交水稻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对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和7001S与75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的15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总粒数等性状具有较强的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株高、穗长、生育期等性状表现负向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了杂种与父本之间各主要性状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在选育两系杂交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杂交组合,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粳稻云光8号“百亩联片”高产栽培示范效果初报

杂交水稻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两系杂交粳稻云光8号“百亩联片”高产栽培示范效果初报Resultsofhigh-yieldingculturaldemonstrationoftwo-linejoponicahybridriceYunguang8骆驷臻,卢义宣,金永伦,曹家明,张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农业科研所优化科研结构浅议

云南科技管理 199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Ⅰ.形态及酯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分析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元江普野(普通野生稻)栖生地远离栽培稻,生活周期属多年生野生稻,套袋自交后代不分离,酯酶同工酶 EST-X 位点分析显示为纯合型普野。多数形态特征分析属典型普野,未见明显的籼粳分化。同工酶分析结果则不同。酯酶上偏籼,过氧化氢酶上则偏梗。两种同工酶上表现不一致似乎表明,元江普野具有籼粳分化的可能性。元江普野在酯酶上接近南亚与东南亚普野,其过氧化氢酶又类似中国其他各省的普野,使它在追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元江普通野生稻 形态 同工酶 籼粳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软米“云恢290”的选育与应用

云南农业科技 1995

摘要:优质软米“云恢290”的选育与应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650205)弥勒县农业技术中心(652300)罗军,卢义宣,龙庆荣,王增明,赵素芳籼型优质软米“云恢290”于1993年系统选育成功,1994年通过红河州审定。该品种适宜在云南海拔1450米以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光敏核不育系在云南的繁殖研究初报

杂交水稻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对N5047S、N5047-1S、N5088S、NB14018S4个光敏核不育系在云南省不同地点不同海拔高度进行不同播期的繁殖试验,指出了4个光敏核不育系在云南理想的繁殖地点和播期。

关键词: 水稻,PGMS,结实率,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高产栽培研究

云南农业科技 1993

摘要:云南具有相对有利的水稻高产栽培生态环境,掌握高产栽培规律因地制宜特别重要。水稻地方种和改良种,亩产700千克左右的品种不少,但充分发挥潜力的还不多,个别品种虽然出现过亩产1000千克以上的纪录,但大面积推广后仍徘徊在500千克左右。多穗型品种能否进一步高产再高产,中间类型、大穗型品种在改变栽培条件后能否在大面积上发挥更大的高产潜力。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对不同类型品种进行秧、种、肥、密结合构成高产结构群体进行探讨,摸索不同类型品种的高产栽培规律,以便为我省稻作高产稳产栽培和发展吨粮田提供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Ⅵ、云南的早粳

作物学报 1986

摘要:云南有无早粳,在稻种的分化上是值得重视的。本文指出在云南陆稻的地方种中有中熟早粳以及在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还存在一种“假早粳型”,后者的特点是在15~18小时的日长下,生育期逐渐显著延长,不同于典型的早粳。此外一些感光性弱的中粳和芒稻则以具有较长的短日高温生育期与早粳相区别。文中还讨论了早粳在云南形成的原因,并设想了云南粳稻向外传播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