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兴旺路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兴旺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各环节进行调研分析,借鉴山东、广东等省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符合云南实际的相应对策.调研结果表明,云南蔬菜产业现阶段存在产量水平偏低、加工层级低、流通能力有限、文旅功能缺位、品牌发展滞后、组织程度松散等问题,提出实现产业链横纵向融合、各方联动、流通领域体系健全、与生态环境协调等四种发展路径.通过有针对性的四种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实现兴旺发展.


云南辣椒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分子鉴定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是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病毒病尤其是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发病严重,影响了辣椒产量和品质.利用RT-PCR技术对从云南辣椒主产区采集的疑似感染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25份辣椒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2份样品检测出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出率为48.0%,其中6份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检出率为 24.0%;5 份是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TZSV),检出率为20.0%;有1份是TSWV和TZSV复合侵染,检出率为4.0%,这是在云南辣椒生产上首次发现TSWV和TZSV的复合侵染.通过鉴定,初步了解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云南辣椒生产中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制定云南地区该属病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滇西菜区小菜蛾发生规律及抗药性监测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滇西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发生规律和抗药性水平,对提出区域性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5年,采用诱集法和浸叶法监测了滇西菜区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滇西菜区小菜蛾全年发生,为害期有9个月,春夏季为害重,3-6月为发生高峰期,2009-2015年最高诱蛾量为290~905头/7 d,小菜蛾种群对化学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其中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最高,达到高水平抗药性,对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维持在中等水平抗药性,2011年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28倍的抗药性,后恢复敏感,3年后又出现抗药性的上升趋势.可见,3-6月是滇西菜区小菜蛾防控的重要时期,可选择Bt、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等药剂轮换使用,减少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次数,建议停用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


云南弥勒甘蔗褐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在云南弥勒甘蔗示范基地(23.92° N,103.33° E)发现'云瑞10-187'和'福农11-2907'高感甘蔗褐条病,发病率为50%~80%.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采集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以期为该病害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形态特征、核糖体R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将病原菌鉴定为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是云南省甘蔗褐条病病原菌新记录种,丰富了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信息,为后续其他蔗区褐条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云南水果产业科技创新状况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
《山西农经 》 2022
摘要:文章阐述了云南水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发展历史短、差异化优势不够突出、标准化栽培技术亟待推广、组织化程度亟须提升、特色水果市场知名度不够等问题。对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搭建种质资源创新体系、繁育技术与生产技术创新体系、采后冷链技术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保障云南水果产业核心优势;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绿色生产一体化体系;健全科技保障管理体系,构建产业技术覆盖网络;着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产业培训体系;推行绿色优势品种示范,建设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扩大绿色有机认证,提升水果采后分级加工;推进品牌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等发展策略。


云南4种野生猕猴桃基因组大小测定与比较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南野生美味猕猴桃(20DHD-3)、中华猕猴桃(20XSD-13)、京梨猕猴桃(20LHDZ-5)及显脉猕猴桃(20CJ-14)资源的嫩叶为材料,选用1种常用的细胞解离液(mGb),利用基因组大小已知的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玉米(Zea mays) B73为内参,以中华猕猴桃栽培品种红阳为对照,对4种野生猕猴桃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京梨猕猴桃、显脉猕猴桃4个野生资源和中华猕猴桃栽培品种红阳的基因组大小(1 C值)分别为1.92、1.89、1.49、0.70和0.65 pg,两两间差异显著。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作物研究 》 2022
摘要:为给云南小麦品种(系)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41份云南小麦育成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0.5 MPa 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根数及最长根长等7个指标,对云南小麦品种(系)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数旱胁迫均值较对照上升1.26%,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及最长根长的旱胁迫均值较对照分别下降8.29%、7.30%、10.59%、0.40%、35.90%、23.48%。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D值的变幅为0.23~0.72,云麦69、丽17-2、云麦77、云麦39、云16D2-109、德1550、靖麦24、云麦72等8个品种(系)的抗旱性较强,可作为云南省小麦育种改良抗旱性的优异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苗高、最长根长等3个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0.662、0.641,可作为有效鉴定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的筛选指标。


云南省柠檬主产区土壤肥力特征与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云南省柠檬主要产区土壤肥力的特征,进而为柠檬种植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云南省5个州(市)7个县(区)的20个柠檬主产区(乡镇)采集129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采用Nemerow指数法评价不同主产区和不同海拔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云南省7个县(区)柠檬采样区土壤综合肥力均达到Ⅱ级(综合肥力指数≥0.9)以上,土壤肥力总体较高,综合肥力指数排名为隆阳区(2.05)>澜沧县(1.38)>师宗县(1.28)>陇川县(0.98)>元江县(0.97)>瑞丽市(0.96)>施甸县(0.90);不同海拔区土壤综合肥力排序为700~900 m(2.05)>1 300~1 500 m(1.04)>900~1 100 m(1.02)>1 100~1300 m(0.97),海拔900 m可视为土壤肥力的"分水岭"。各产区土壤pH值处于适宜范围;除有效锰差异无显著性外,各主产区之间其余土壤养分差异显著,且限制性养分存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