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小粒咖啡病虫害危害调查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小粒咖啡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对保山市、大理州及临沧市3个咖啡产区13个不同种植模式、海拔高度、区域位置及栽培品种的咖啡生产基地小粒咖啡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有小粒咖啡病害5种,虫害26种.其中,保山市小粒咖啡病害3种,虫害19种;大理州小粒咖啡病害3种,虫害10种;临沧市小粒咖啡病害4种,虫害16种.首次发现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as)和红蜘蛛(Tetranychidae sp)在云南咖啡产区发生和危害.危害严重和普遍的病虫害有叶锈病、炭疽病、烟煤病、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咖啡绿蚧(Coccus viridis)等12种.种植模式、海拔高度、区域位置及栽培品种对小粒咖啡的病虫害危害有影响.
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利用性诱剂监测云南秋冬季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活动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闪讯TELE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云南干热河谷区7个小粒咖啡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以云南干热河谷区的7个小粒咖啡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LCpro-SD全自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咖啡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紫叶'呈单峰曲线变化;7个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现为紫叶>埃塞俄比亚2号>T5175>矮卡(航天)>矮卡>埃塞俄比亚1号>DTARI;7个咖啡品种的气孔导度呈"J型"曲线变化趋势,其日均气孔导度排序为紫叶>矮卡>埃塞俄比亚1号>矮卡(航天)>T5175>埃塞俄比亚2号>DTAR;'矮卡'的日均水分利用率最大,而'DTARI'的最小.总之,'紫叶'具有较强的光合性能(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能利用率),但是其水分利用率较低,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不足.
外引粳稻品种在云南高原的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引品种 粳稻 云南 农艺性状 稻米品质 稻瘟病抗性
6种药剂对云南南繁区芝麻地烟盲蝽的田间药效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 2020
摘要:为筛选防治芝麻田烟盲蝽的有效药剂,开展了6种药剂对烟盲蝽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和70%啶虫脒WG的速效性较强,在施药后1 d防效就分别为86.84%、84.21%;25%噻虫嗪WG、20%烯啶虫胺WG和20%呋虫胺SG持效性好,药后7 d平均防效为81.52%~92.39%,其中以20%呋虫胺SG的防效最佳;10%吡虫啉WP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烟盲蝽的防治中效果最差。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建议在云南芝麻南繁区烟盲蝽大爆发时将20%呋虫胺SG和50%氟啶虫胺腈WG复混使用。
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旨在分析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鉴定评价其生化成分多样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为18.80%~25.20%、氨基酸总量为2.00%~3.90%、咖啡碱含量为1.10%~4.10%、水浸出物含量为45.30%~52.50%、儿茶素总量为4.37%~14.17%、变异系数范围为3.33%~157.8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77.基于生化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将21个野生大理茶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的C、EC、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第2类群的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含量的平均多样性指数较低,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2份及高氨基酸资源1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茶树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现状与建议——以云南省为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良好农业规范在保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和出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国内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发展情况及特征,结合2006—2017年间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在云南省的认证规模、区域分布和主体构成等指标,探讨了其在云南省的变化趋势。CHINAGAP在云南省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认证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和渔业为辅的行业格局。但云南省认证总量偏少,认证可持续性和认知度较低等问题也制约了CHINAGAP在云南省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内外良好农业规范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出台奖励办法;发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示范作用,提高GAP认证积极性;加大CHINAGAP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等建议,为推动CHINAGAP认证工作在云南省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