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隔离层育苗移栽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1995
摘要:云南多年来在玉米栽培上采用育苗移栽技术,最高年推广面积百万亩以上,增产效果显著。隔离层育苗方法简便,用工少,苗龄弹性大、耐迟栽(从二、三叶到七、八叶均可移栽),因而可躲过干旱季节,等阴雨天移栽,节省浇水用工,提高成活率。大苗移栽植株矮化,穗位降低,不...
水稻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在云南的育性表现及其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云南属低纬度高海拔稻作区,气温平稳、年较差小,日长年变幅不大。可育临界温度为23.5℃的培矮64S低温敏型核不育系在云南有广泛的适宜制种区及繁殖区,是开发利用的重点。不育期光长范围宽,光、温互补作用强的光温敏型不育系N50885、7001S繁殖容易,在日长14小时以上,日均温>24.5℃条件下可以稳定不育,在云南中、北部海拔1000m以下,能确保7月中旬以前抽穗的地区适宜制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高温敏型及典型光敏核不育系在云南没有实用性。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敏型,温敏型,低温敏型,育性表现,云南
马铃薯多熟制的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
《中国马铃薯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在我省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广大旱作区,马铃薯多熟制是旱地多熟制的典型代表,其现状如何及下步该如何发展呢?本文用我省曲靖市的实例,对现有马铃薯多熟制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步发展提供对策.1 农业资源条件1.1 位置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3°29′~104°14′,北纬25°7′~26°6′,全市面积4352km~2,主要气候带为温带及暖温带,分别占38.38%,49.94%,属滇东北浅丘高原盆地,海拔1637~2528m.
云南水稻耐寒标准品种的选定
《作物品种资源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30份有代表性的云南和日本水稻品种,划分为早、中、晚不同熟期群。于1983~1988年分别栽种在海拔不同的昆明和双哨试点,利用自然低温进行耐寒性鉴定。经过6年22次重复,根据各品种空秕指数,进行方差和最小显著差分析,选出适合的18个品种作为不同熟期(早6、中6、晚6)和耐寒性(极强4、强5、中3、弱3、极弱3)的标准品种。
关键词: 水稻,障碍型冷害,耐寒性,标准品种
省级农科院科研结构调整初探
《农业科技管理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列举了近年来省级农科院在科研结构调整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结构调整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农业科研发展规律的原则、市场需要的原则及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原则。在做好总体安排的前提下,要调整好三类研究结构、产前产中产后研究结构、种养加研究结构、“硬技术”与“软技术”研究结构及不同层次学科研究结构。最后提出了省级农科院科研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农科院,结构,调整
蚕豆赤斑病抗病性离体幼时鉴定方法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摘要:蚕豆赤斑病抗病性离体幼时鉴定方法研究StudiesontheIdentifiedMethodsofInoculativeDetachedLeafResistancetoFabaBeanChocolateSpot赵振玲,刘其宁,苏丽萍(云南省农科院)蚕...
粳稻谷粒不同水分含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本文通过对粳稻云粳九号,合系15号及合系34号谷粒水分含量对整精米率影响的研究,明确了谷粒水分含量在14%时,整精米率最高,且谷粒水分含量间及品种间整精米率差异极显著。水分含量过高(16%)或过低(13%)都容易造成碾精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碎米,从而降低整精米的产量,也影响大米的商品价值。
关键词: 谷粒,水分含量,整精米率,粳稻
农业科研单位食堂改革要体现两个效益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1995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食堂改革要体现两个效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戴曙明,毛应国任何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我院食堂的改革就经历了从思想解放到更新观念;从思想不通到提高认识;从全额拨款到自收自支等一系列渐进过程,并使每一过程逐步趋于完善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转化,...
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分析酯酶粳酶带10A、籼酶带11A和普遍野生稻酶带14A在各品种的表现,可以认为现存的普通野生稻,有一部分已有了籼或粳的分化,分化的主要成因应是渐渗杂交.根据计算作出的品种定位平面(座标)图,把有14A酶带的栽培稻形象地和野生稻联系起来,利于理解籼和粳亚种经历了籼粳分化不明显到分化明显的过程,表明籼和粳独立地从野生稻演化而来.亚种下的演化主要讨论了镰刀谷.镰刀谷的地理分布跨距极大,酶带分类上籼、粳并存,没有特别的酶带或酶谱.它不应该是一个生态类群,其遗传背景也是混杂的.从不典型镰刀谷到典型镰刀谷,酶谱变异估计值(Est值)逐渐变小;推测镰刀谷基因型较为简单,并不是原始的栽培稻.
关键词: 稻种演化 普通野生稻 籼稻 粳稻 镰刀谷 酯酶酶带
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研究之六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为了弄清稻瘟病菌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笔者作了同一菌株内菌丝融合的发生频度与其有性世代形成能高低的比较试验、两菌株间菌丝融合的有无与交配时有性世代的有无的比较试验及同一支配型菌株间菌丝融合有无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与有性世代的形成是各不相关的,菌丝融合远比有性世代的形成普遍.菌丝融合可发生在同一菌株内,以及相同或是不同交配型的菌株间,而有性世代只能在两个具有较高交配能力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交配时才能产生,且自然条件下至今尚未发现.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稻瘟病菌菌丝融合的各种形式及细胞核在融合过程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