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以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探索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22个12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产物98个,其中17个引物可产生多态性产物,所扩增产物的47.9% 至少在两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PCR扩增产物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一条新发现的水稻酯酶同工酶酶带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酯酶同工酶,分离胶浓度为8.5%,浓缩胶为4%,实验材料为萌发的单粒去壳水稻种子。一条新的酯酶酶带1E被发现。1E在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籼稻、粳稻中,显色深浅的频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稻的分类及演化的研究显示出重要意义。1E的显色可分为A型(十十)、B型(十)和C型(-)。A型显色极深,与对照品种日本晴一致,C型不显色,与对照品种IRGC102321一致,B型的显色居于A型和C型之间。对7个杂交组合及其F1进行调查,发现1E的A型对C型是不完全显性。用A型及C型的材料作亲本,对4个杂交组合F2代三种类型进行x2测验,表明A型:B型:C型符合1:14:1的设想。1E的显色由两个自由组合的基因位点所控制,显性等位基因间表现出加性效应,与以前发现的酯酶同工酶带均由单个基因位点控制完全不同。A型是两对显性等位基因的纯合体,C型是两对隐性等位基因的纯合体。B型为杂合体,这与实验中观察到B型显色居于A型和C型之间,有种种变化的事实相一致。


外源DNA导入水稻西南175引起的性状变异
《西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将勐旺谷、云南药用野生稻和燕麦等外源供体材料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和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水稻栽培品种西南175,获得了一批性状变异并稳定遗传的材料。变异类型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稻瘟病抗性、谷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这些变异,有的为供体特有性状,有的则是新性状。从482份导入后代中,获得各类变异材料17份,变异率3.5%;其中稻瘟病抗性增强的材料7份,抗性变异率1.45%。实验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或者孕穗期茎注射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均可以引起受体后代的变异,转移供体性状,培育单性状转移和优良性状集中的新品种。


云南水稻品种冬糯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研究——Ⅰ.抗病基因的初级三体分析定位
《遗传学报 》 199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云南稻品种冬糯对我国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xac)菌系“江陵691”的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与初级三体额外染色体的关系。冬糯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xa-k);该抗病基因分别与Xa-a、xa-c、Xa-(?)、Xa-f和Xa-i不等位,并呈独立遗传;与Xa-g不等位,呈连锁遗传,重组值为28.7%。冬糯抗病基因与Triplo-7的额外染色体即第7染色体有关,推定冬糯所带的抗病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上。以IR36为遗传背景的初级三体系带有一对显性抗白叶枯病基因,该抗病基因位于第11染色体上。


中日合作水稻育种的亲本组合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为了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的粳稻新品种,选用日本和中国云南的稻种遗传资源231个品种作亲本,杂交2381次。表明在云南高原地区进行粳稻育种,较好的亲本有轰早生、滇榆1号、83—81及云粳135(轰早生/晋宁768)、合系13号83—81/滇榆1号)。云亲3号和云亲2号是用高抗稻瘟病的云南陆稻经过株型改良育成的优良抗病中间亲本。要育成耐寒性很强的优质高产水稻良种,直接利用耐寒性极强的地方品种作亲本是难以成功的,需改良其株型育成中间亲本。如果能育成耐寒性和稻瘟病抗性均强的优良中间亲本,将有利于提高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四特性兼优品种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