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澳大利亚引进甘蔗花穗在中国育种潜力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澳大利亚引进甘蔗杂交花穗在中国培育优良甘蔗新品种的潜力,以12个引进花穗和15个中国花穗为材料,采用家系评价法对有性杂交后代蔗茎产量、糖产量、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锤度6个重要性状的方差、遗传力、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组合内中国杂交组合间多数性状差异不显著,且遗传力低;澳大利亚杂交组合间多数性状差异均较显著,且遗传力高;(2)澳大利亚杂交组合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糖产量、蔗茎产量、株高、有效茎数和锤度这5个性状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高于中国组合,但茎径配合力低于中国组合,12个组合中新植蔗有9个组合宿根蔗有10个组合的茎径特殊配合力为负值,多数属于细茎;(3)澳大利亚杂交组合后代材料产量及糖分较高,但茎径较细,不适合中国目前的种植制度,不能作为生产品种使用;(4)通过引进国外杂交组合花穗在国内培育出优良后代作亲本使用,为国内亲本融入新的优异血缘,有利于培育突破性甘蔗新品种。
甘蔗新品种云蔗072178的选育及评价
《中国糖料 》 2017
摘要:云蔗07217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桂糖92-66×Ho CP93-750"组合后代中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的甘蔗优良新品种,于2016年12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经云南省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11—3月各月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2.05%、14.43%、15.52%、16.47%、17.13%,其中12—3月平均蔗糖分为15.89%,分别比对照ROC22(CK_1)、ROC16(CK_2)高0.19、0.62个百分点;平均蔗茎产量95.29t/hm~2,较CK_1减产10.42%,较CK_2增产5.33%;平均糖产量14.12t/hm~2,较CK_1减产10.91%,比CK_2增产9.71%;平均有效茎8.50万条/hm~2,分别较CK_1、CK_2增11.11%、4.17%。该品种为中熟、高糖、丰产品种,中大茎,有效茎多、均匀,直立抗倒,宿根性好,适宜机械化种植与管理,经鉴定为强抗旱、高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品种。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云蔗072178 选育 抗旱 机械种植 评价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的选育
《中国糖料 》 2016
摘要:云蔗05-51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的甘蔗优良新品种。该品种早熟、高产高糖、稳产,脱叶性好,57号毛群极少,宿根性强。国家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和生产试验,云蔗05-51平均蔗茎产量101.23t/hm2,较双对照(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分别增产0.43%和7.59%。全期(11—3月)平均蔗糖分14.92%,较双对照分别高0.07和0.33个百分点。该品种抗旱性强且高抗黑穗病、中抗甘蔗花叶病等主要甘蔗病害。
甘蔗家系经济性状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选择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7个甘蔗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各家系的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丛重、锤重6个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法对该家系群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家系在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的遗传力都较高(0.68~0.97);株高的遗传变异系数(14.25%)最大,锤度(4.12%)最小;通过综合选择指数、优良度和遗传增益评价出2个优良家系,粤糖00-236×赣蔗75-65和云蔗94-375×CP72-2086。
云南省第13套甘蔗品种区试开远试点评价
《中国糖料 》 2016
摘要:对2014—2015年云南省第13套甘蔗品种区试开远试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较优的有云蔗06-193、云蔗08-1145、云蔗08-2060、云蔗05-39和德蔗07-36,可以考虑给予进一步繁殖、示范、推广。
甘蔗早期选择技术研究 Ⅰ.实生苗成苗数的选择效率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选用实生苗阶段不同丛有效茎水平品系120份和28个杂交组合不同成苗数实生苗840份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实生苗无性繁殖后出苗率、有效茎、丛有效茎和芽成茎数4个芽成茎指标在品系间和水平间的差异及广义遗传力,以及实生苗成苗数、成茎数和成茎率的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无性繁殖后出苗率和有效茎数、丛有效茎数、芽成茎数的品系间和水平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8、0.65、0.84和0.84;实生苗阶段丛有效茎数≥5的品系芽成茎指标总体显著高于4条及以下的品系,且主要为强丛生性品系,占61.29%以上;实生苗成苗数和丛有效茎数组合间的差异极显著,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7和0.76,成苗数和丛有效茎数的遗传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成苗水平实生苗丛有效茎间的差异极显著,丛有效茎数随成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成苗数≥7的实生苗仅占30.24%,丛有效茎数≥5的实生苗仅占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