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马璐琳(精确检索)
作者:崔光芬(精确检索)
作者:王祥宁(精确检索)
作者:贾文杰(精确检索)
作者:段青(精确检索)
作者:杜文文(精确检索)
作者:王继华(精确检索)
15条记录
泸定百合过氧化氢酶(Ls-Ca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氧化氢酶(CAT)参与植物的多种胁迫反应。为探究百合中的CAT基因与百合抗镰刀菌病害的关系,根据百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诱导的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SSH文库中筛选到的CAT基因中间序列片段,通过RACE结合RT-PCR技术从泸定百合中克隆到1个CAT基因全长c 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743 bp,包含1个1 47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2个氨基酸,命名为LsCat1(Gen Bank登录号:KU355272)。序列比对分析表明,Ls-Cat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已确定的CAT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Ls-Cat1与其它物种C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qPCR结果显示,Ls-Cat1经百合镰刀菌诱导后明显上调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与百合抗镰刀菌病害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百合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病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泸定百合 百合尖孢镰刀菌 过氧化氢酶基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泸定百合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泸定百合8个居群均为二倍体(2n=2x=24),染色体基数为12,共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2)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形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3)染色体长度比为1.64~2.26,平均臂比为6.43~8.22,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9.82%~81.77%。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多态性。

关键词: 泸定百合 居群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5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关键词: 泸定百合 居群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草乌Av-F3'5'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川乌头F3'5'H基因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花朵中克隆到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基因的c DNA序列,该序列长1563 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v-F3'5'H(Gen Bank登录号:JQ806761)。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v-F3'5'H蛋白与其它物种的F3'5'H蛋白序列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包含有已确定的CYP基序、I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保守基序等。以川乌头18sRNA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RT-PCR对Av-F3'5'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v-F3'5'H基因的表达水平随花朵发育进程而呈递增趋势,在第3时期的花朵中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降低,而在根、茎和叶中均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黄草乌花朵蓝色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草乌 类黄酮-3',5'-羟基化酶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叶秋海棠叶片微繁方法的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5

摘要:观叶秋海棠(Begonia spp)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环境。叶片色彩绚丽,叶形奇特多变,装饰居室的几案、窗台等处自然时尚,效果独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秋海棠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稳定和高效的繁殖方式对其非常重要。秋海棠可通过种子、叶片扦插、组培繁殖,种子繁殖萌芽率高,但后代易发生变异,难保持原品种优良性状,且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叶片扦插容易成活,但繁殖受季节的限制;组培增殖系数高,但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为观叶秋海棠探索一种简便、快捷的新繁殖方法,以克服原有繁殖方法存在的不同问题,为秋海棠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参考。取6个野生种和6个栽培品种观叶秋海棠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12cm培养皿清洗干净,70%酒精消毒处理,脱脂棉平铺于培养皿中,并用无菌水浸湿。叶片先用70%酒精擦拭消毒,再用无菌水擦洗一遍,消毒剪刀将叶片分成大小较一致的两块:一块带叶柄,一块不带叶柄,将两块叶片放在培养皿中加盖后放入组培室培养,温度23~25℃左右,光照强度3000lux左右。定期检查,及时给培养皿补充水分(蒸馏水或无菌水),观察不同繁殖材料的生根情况,并记录生根所需的天数。结果表明:观叶秋海棠的叶片容易生根,同一种(或品种)带叶柄的叶片比不带叶柄的叶片生根快;带叶柄的叶片于叶柄处生根,不带叶柄的叶片于叶片切割部位的主叶脉处生根,生根一段时间后,在生根部位萌生芽,并发成新叶片。不同种(或品种)生根的速度不同,新根的长短、粗细、颜色亦不同,角果秋海棠(B.tetragona)叶片极易生根,约12d,不定根细长,红色,生根同时,主叶脉处长芽,并发育成新叶片;光滑秋海棠(B.psilophylla)生根慢,约25d,不定根粗短,棕色;栽培品种比野生种生根快。根据植物的全能性,秋海棠叶片生根的原理是,叶的营养组织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分化出根和茎,最后形成完整的植物体。同时可以看出,不同种(或品种)秋海棠的全能性不同,即使是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全能性也有差异。

关键词: 观叶秋海棠 皿培养 微繁 叶片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