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厚轴茶雄性不育株花蕾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厚轴茶(Camellia crassicolumna)雄性不育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其不育株M350和可育株M352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发育期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分析了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较了生长素(IAA)、玉米素(ZR)、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含量差异及不同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花蕾发育中后期,不育株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较可育株偏低,淀粉含量与可育株相差不大, MDA含量较可育株偏高.不育株POD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发育期均显著高于可育株;不育株SOD和CAT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单核花粉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低于可育株.整个花蕾发育过程中,不育株IAA、ZR和JA含量都显著低于可育株, ABA含量显著高于可育株, GA含量波动较大; ABA/IAA、GA/IAA、ZR/IAA、ABA/GA、ABA/ZR、ABA/JA、JA/GA、JA/ZR和GA/ZR等激素含量比值在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差异较大.推测以上现象可能与雄性不育的发生相关.单核花粉期可能是厚轴茶雄性不育株花蕾生理生化出现异常的关键时期.


甘蔗宿根萌发期內源激素变化与其宿根性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茎基部取样的方式,以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同一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宿根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宿根萌发过程中,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IAA含量、ZR含量和ZR/IAA比值的变化波动大,但差异不显著。(2)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GA3和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差异显著,是与甘蔗宿根性关系密切的3个重要参数。(3)强宿根甘蔗ABA含量高于弱宿根甘蔗,而其IAA/ABA和GA3/ABA比值小于弱宿根甘蔗,且IAA/ABA和GA3/ABA比值随甘蔗宿根性的减弱而增大。研究认为,在宿根萌发期,甘蔗宿根性越强,ABA含量越高,IAA/ABA和GA3/ABA比值越小;而这3个重要参数均与ABA有关,进行甘蔗宿根性评价应着重参考ABA含量,同时结合IAA/ABA和GA3/ABA比值再进行深入分析鉴定。


重瓣丝石竹莲座苗与健苗花期内源激素的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通过小区试验 ,比较了重瓣丝石竹各品种莲座化状况 ,结果表明 ,生育期超过 10 0d的重瓣丝石竹中晚熟品种 ,抽苔率为8%~ 45 % ,开花率为 6%~ 40 % ,秋冬季易产生莲座化现象。重瓣丝石竹开花率和抽枝率呈显著相关 (y =1 0 0 1x 3 862 7,r2 =0 9968 )。在营养期 ,正常苗内源生长素IAA、内源细胞分裂素DHZ +DHZR、iPA含量分别为 2 1 5 2 1μg/gFW ,3 5 2 14 μg/gFW和 4 5 46μg/gFW ,比莲座苗分别提高 5 0 2 %、2 1 3 %和 48 5 %。正常开花株中IAA及iPA含量比营养期显著提高 ,含量达3 0 43 7μg/gFW和 8 5 76μg/gFW ,而莲座苗仍保持营养期水平。营养期和开花期内源GA3含量为 0 0 62~ 0 0 85 μg/gFW ,莲座苗与正常苗GA3含量无显著差别。正常植株在营养生长期间植株茎顶端IAA、Z +ZR、DHZ +DHZR和iPA含量分别是基部的3 2、2 8、1 5和 6 4倍 ,而莲座态植株顶端和基部内源激素含量无明显差异。花期植株体内的内源IAA含量以花梗部最高(4 1 2 5 6μg/gFW) ,iPA和DHZ +DHZR含量的梯度分布比营养生长明显增加 ,而莲座态植株各内源激素均无明显的梯度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