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发生及其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浸叶法研究了云南通海县菜区小菜蛾种群消长特点及其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全年发生,呈现3~4个峰期。2月份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10月份后逐渐下降。高峰期成虫虫量单盆可达69.9头/d,幼虫1.72头/株。与敏感种群比较,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63和2.85,为低抗水平;对茚虫威的抗性指数为20.7,为中等水平抗性;对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和啶虫隆的抗性指数分别为42.18、43.04、43.9和55.17,为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45.35和837.9,为极高水平抗性。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指数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隆>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丁醚脲。


云南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中国糖料 》 2012
摘要:对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52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37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1.15%,15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宜州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区RSD发生状况,为宜州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摸清蔗区RSD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关键。对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60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5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85%,9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双江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RSD发生状况,为双江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