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集流方式产流效率、灌水效率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云南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多,淡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量占各项用水中需求的首位。如何节约农用水,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WUE)是节约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本试验采用原状垄沟、垄沟夯实、垄沟夯实后盖石棉瓦和垄沟夯实后盖塑料薄膜4种集流方式集流雨水,垄上种植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的情况下,垄沟夯实后盖塑料薄膜的产流量比其他3种分别多123.1 mm、83.5 mm、50.2 mm;产流效率比其他3种分别高17.1%、11.6%、7.0%。玉米亩产量比其他3种分别高159 kg、41.2 kg、26.9 kg。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其他3种分别高2.23 kg/m3、1.39 kg/m3、0.94 kg/m3。


不同集雨导流方式对玉米集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在云南干旱区设置原状土沟(T1)、坡地夯实(T2)、夯实后盖石棉瓦(T3)和夯实后盖塑料薄膜(T4)4种集雨导流模式,以坡地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导流模式对降雨的集水效率、水分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导流模式的集水效率、水分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4>T3>T2>T1。总体来看,四种导流模式的集水效率在41.7%~58.7%之间;相比于T1,T2、T3、T4的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9%、53.5%和92.5%,产量分别提高了1 767、1 981.5和2 385 kg/hm2。
关键词: 云南干旱区 玉米 导流方式 集水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灌水量对小桐子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桐子是能源作物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原料树种,而土壤水分是影响小桐子苗木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设置4个灌水处理(W1:472.49 mm;W2:228.79 mm;W3:154.18 mm和W4:106.93 mm),研究灌水量对小桐子幼树生长、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1相比,W2、W3和W4处理小桐子叶面积和基茎截面面积显著降低,胡伯尔值显著增加,提高了根系向叶片传输水分的效率,提高小桐子抗旱能力;W2处理根系和冠层干物质量显著降低,粗高比增加,但壮苗指数变化不显著,而W3和W4处理壮苗指数显著降低.表明灌水量228.79~472.49 mm有利于小桐子壮苗指数的提高.与W1相比,W3处理节约灌水量达67.4%,总干物质量和蒸散量分别显著降低17.4%和68.6%,因此,小桐子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总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153.2%和163.2%.本试验条件下,有利于小桐子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最佳灌水量为154.18 mm.


四种重楼属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楼属(Paris)植物作为名贵的药用植物,野生资源逐渐匮乏。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其生长条件,探索生长环境因子对其影响,通过Li-COR6400对4种重楼属植物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进行测定,比较其光合生理参数对光和CO2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叶重楼(Paris marmorata)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最高,光补偿点(LCP)相对较低,CO2补偿点(Г*)最低、最大Rubisco羧化速率(Vcmax)、CO2饱和点(Cisat)相对较高,说明其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宽;光响应下水分利用效率(WUE)相对较低。滇重楼(P.yunnanensis)的LCP、Г*、Cisat最高,Pmax、LSP、Jmax较高,比较适宜强光及高浓度CO2环境;在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其WUE最高。白花重楼(P.polyphylla)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偏低,对强光利用能力不强。毛重楼各参数居中,适应能力一般。滇重楼及花叶重楼对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对苗床适当增湿处理,增大光合同化效率,以提高产量;白花重楼植株、叶片较小,对强光的利用能力也相对较弱,在管理中应注意适当遮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