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与水稻悬浮细胞互作中“活性氧”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显著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氮胁迫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提取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致病性分泌蛋白。以24个IRRI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构建水稻悬浮细胞系。以构建成功的感病品种LTH和抗病品种IRBL-9的水稻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接种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泌蛋白并对活性氧浓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病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12 h均出现活性氧迸发,且均出现2个峰值。比较稻瘟病菌株TH-16和CH-63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H2O2浓度变化特征,发现分泌蛋白致病性强弱与H2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CH-63产生的强致病性分泌蛋白引起活性氧浓度的快速增加。TH-16产生的弱致病性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活性氧浓度则增加不明显。上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白菜根肿病菌致病性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白菜根肿病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20%、30%、40%、50%、60%、70%、80%时,白菜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0,1.5,10.5,28.6,26.9,19.8,2.9。对病田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囊垂直分布测定,结果为0 cm土层平均含菌量为0.49×106~208.27×106个,10 cm土层为83.85×106~1400.15×106个,20 cm土层为5.1×102~28.7×102个,病田不同土层休眠孢子囊平均含量10 cm>0 cm>20 cm。用0、10、20 cm带菌土壤接种白菜,其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0.7,25.8,20.0,带菌烘干土样接种未发病。土壤酸碱度与田间根肿病发生有密切关系,pH值5.6~5.97,病株率为100%;pH值6.9~7.59,病株率45.68%~62.96%。病田晒垡60、40、20 d后接种白菜和甘蓝,其病情指数分别为0.47,4.4,38.2和0.2,1.2,24.8。对病根组织泡水和日晒5、10、15 d后接种白菜,其病株率分别为55.2%、79.2%、89.6%和85.7%、100%、100%;新鲜病根接种病株率为84.9%;无病土未发病。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致病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缺氮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处理获得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分泌蛋白。分别采用致伤接种及浸泡处理对该蛋白作用水稻植株后的病理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致伤接种的水稻叶片及茎杆接种斑处出现明显的坏死病斑,其病斑直径是对照的2~4倍。浸泡处理的水稻幼根出现严重褐化,植株生长矮小,株高仅为对照的1/2。对上述稻瘟病菌株分泌蛋白进行酶解处理后病症消失或减弱,进一步确证其为引起上述病理反应的主要因子。将该分泌蛋白接种24个水稻单基因系,接种后72 h根据病斑长度将24个IRRI水稻单基因系按抗、中、感病性状分组。对稻瘟病菌菌株CH-63和TH-16的缺氮分泌蛋白致病力强弱差异与菌丝块接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H-63致病力强于TH-16。


水稻矮缩病毒云南、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和增殖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水稻矮缩病毒云南、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比较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矮缩病毒(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学变化,验证RDV部分基因差异是否引起致病性差异,本文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分离株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的细胞病理。结果显示,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不同程度地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这些结果表明,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稻瘟病菌致病性遗传研究初报——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研究之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摘要: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