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不同基因型耐低磷分类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低磷胁迫下植株总吸磷量、单株籽粒重、相对根体积等将耐低磷种质对低磷的适应机制分为5类:根系扩展适应型、低浓度适应型、奢侈型、植株利用高效型、被动适应型。在进行耐低磷种质筛选的时候应选择植株利用高效型(单位磷能产生较高生物量或经济产量的基因型),即植株磷绝对吸收量低但产量不低。本试验筛选出7份植株利用高效型品种,分别为捻大粒、双城糯、有芒小红板稻、麻谷子、老爷胡子、承德京租、糯子,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源。
家蚕抗菌肽的分类及应用前景
《广西蚕业 》 2015
摘要:家蚕抗菌肽是家蚕先天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效应分子,一直是家蚕免疫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家蚕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对热稳定、广谱抗菌的特点,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目前,家蚕基因组中主要存在7个抗菌肽基因家族,根据其结构性质主要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富含甘氨酸或脯氨酸的组成性抗菌肽;第二类是具有α-螺旋结构的线性抗菌肽;第三类是富含半胱氨酸的环形抗菌肽。通过对家蚕抗菌肽的家族分类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家蚕抗菌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在云南省马铃薯种薯基地会泽县和香格里拉县采用黄皿诱集法开展马铃薯田蚜虫种类及其有翅蚜迁飞消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两地共采集到18种有翅蚜,分属于3科10属。其中,滇东北会泽县有3科10属18种,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有2科5属6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是两地的优势种,占总诱集量的60.9%-97.8%。(2)在会泽县,薯田优势种蚜虫迁飞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首个高峰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诱集量1.6头/皿-4.7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6月下旬-8月中旬,诱集量0.7头/皿-7.3头/皿,桃蚜的迁飞要稍早于甘蓝蚜和棉蚜。(3)在香格里拉县,薯田有翅蚜迁飞峰期晚于会泽县,3种蚜虫每年呈现2次迁飞峰期。首次迁飞峰期为6月底至8月初,诱集量0.2头/皿-6.0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7月中至8月底,诱集量0.3头/皿-8.3头/皿,棉蚜迁飞早于桃蚜和甘蓝蚜。
怒江干热河谷区潞江坝木薯地杂草种类调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怒江干热河谷区潞江坝木薯地杂草种类组成、生长型和生态习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木薯地主要杂草有19科48种,其中,外来入侵杂草有9科17种。对木薯地杂草的田间均度、田间密度、田间频率和相对多度分析结果得出,木薯地主要杂草为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龙葵(Solanum nigrum L.)、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L.)Gurcke]、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和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相对多度分别为30.84%、25.22%、22.41%、19.25%和18.19%,研究结果为重要经济作物木薯田间杂草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甘蔗属割手密种(Saccharum spontaneum)‘云南82-114’的F_2(BC_1)代同异法综合评价及同一度分类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甘蔗属割手密种(Saccharum spontaneum)‘云南82-114’的F2(BC1)代亲本材料,采用基于集对论的同异分析法,对65份亲本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异联系度排名前10位的材料是:云瑞09-23、云瑞09-44、云瑞09-36、云瑞09-74、云瑞09-65、云瑞09-35、云瑞09-14、云瑞09-58、云瑞09-51、云瑞09-67。超过对照新台糖22号(ROC22)的材料有33份,超过对照粤糖93-159(YT93-159)的材料有36份。在等价矩阵中取截距λ=0.910,65份‘云南82-114’的F2(BC1)代亲本材料可分为26个类型。同异联系度排名靠前、又聚为不同类型的亲本材料,通常是某些优良性状表现突出的亲本材料,这为亲本材料的进一步筛选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昭通地区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果树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4-10月对昭通地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和化学防治园3类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苹果树蓟马种类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昭通地区苹果园苹果树蓟马有3种,分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棕榈蓟马(Thrips palmi)和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其中西花蓟马为主要种类,占总数的58.62%,其次是棕榈蓟马,占总数的37.93%.3类果园蓟马的危害程度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化学防治园.从发生期来看,棕榈蓟马有1个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5月中旬;西花蓟马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中上旬.蓟马类的危害期主要在4-7月,8月后随着气温的下降蓟马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基于同一度的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_1代创新种质材料分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目的】对原生地为云南半湿润半干燥生态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进行分类,为有针对性利用这些创新种质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个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的9个性状进行调查,采用集对分析同一度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类。【结果】20个参试甘蔗材料被分为10个类型:Ⅰ类包括8个材料,综合表现较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0%;Ⅱ类包括1个材料,分蘖力、宿根性特强、低锤度;Ⅲ类包括两个材料,有效茎数多、特高产、中等锤度;Ⅳ类包括1个材料,高产、高锤度;Ⅴ类包括两个材料,分蘖差、低产、中等锤度;Ⅵ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低产、中等锤度;Ⅶ类包括1个材料,茎特细、低产、高锤度,枯心苗率为0,可能抗旱或抗螟虫;Ⅷ类包括两个材料,大茎、高产、高锤度;Ⅸ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高产、高锤度;Ⅹ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低产、高锤度。【结论】各类甘蔗创新种质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分蘖力、宿根性和较多的有效茎数,且各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类型甘蔗种质材料,可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创新亲本材料,从而丰富中国甘蔗育种的遗传基础。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子标记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传标记手段,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带动了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分子标记的一般特点,基于全基因序列、简单重复序列、已知的特定序列、反转录转座子、单核苷酸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各类型代表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详尽的综述,并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相关应用,如水稻高产、优质、抗逆和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克隆。最后还对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以期该技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