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割苗期对大麦籽粒及麦苗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常年大麦种植面积22~23万hm2,居全国之首.为了在云南省选择合适的大麦麦苗和籽粒两用型品种,以南方大麦区域12个品系为试验材料,三叶一心(Ⅰ)、五叶一心(Ⅱ)与对照不割苗(CK)等不同时期进行刈割处理,研究不同割苗时期对籽粒和麦苗功能性成分的影响以及籽粒和麦苗功能性成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割苗期籽粒黄酮含量为CK>Ⅱ>Ⅰ;籽粒抗性淀粉为Ⅰ>CK>Ⅱ;γ-氨基丁酸、生物碱差异不显著,γ-氨基丁酸为CK>Ⅰ>Ⅱ,生物碱为Ⅱ>Ⅰ>CK;选择三叶一心刈割(割苗Ⅰ),籽粒功能性成分较高.②割苗Ⅱ比割苗Ⅰ平均生物碱、总黄酮显著升高;麦苗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Ⅱ<Ⅰ;五叶一心刈割(割苗Ⅱ)麦苗功能性成分较高.③不同割苗期冬性、半冬性及春性大麦籽粒和麦苗功能性成分存在差异;二棱和多棱功能性成分存在差异.④相关分析显示籽粒γ-氨基丁酸与麦苗γ-氨基丁酸、麦苗总黄酮之间,籽粒总黄酮与籽粒γ-氨基丁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与产量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⑤初步筛选出苏啤3号、2008品22作为适宜麦苗生产、籽粒生产的两用型大麦品种.
云南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广西植物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3种野生稻直链淀粉合成机制并利用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优良品质,以云南3种野生稻和4种当地栽培稻为材料,研究野生稻灌浆期籽粒4种淀粉合成关键酶(包括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野生稻中4种淀粉合成酶的变化趋势与栽培稻相似,但活性有较大差别。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在野生稻中同样是由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控制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发现在同一灌浆期,同种材料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支酶的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推测这两种酶之间可能在淀粉合成过程中存在某种反馈调节机制。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利用以籼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元江普野)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598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和垩白粒率的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和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