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柴建萍(精确检索)
87条记录
4种生物杀虫剂对桑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4种生物源杀虫剂对桑蓟马的毒力及其在自然环境下对桑蓟马的防治效果,为桑蓟马防治药剂的选择或高效、安全混配药剂研发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鱼藤酮、藜芦碱、苦皮藤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等4种生物杀虫剂对桑蓟马的室内毒力;并依次配制4种杀虫剂的1、2和4倍推荐剂量于桑蓟马为害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于药前及药后1、3、5和7 d定株调查虫口存活数,计算校正防治效果,应用SPSS 17.0对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4种药剂对桑蓟马的毒力排序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鱼藤酮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乙基多杀菌素外的其他3种药剂均随剂量浓度增大其防效增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各浓度药后1~5 d的防效介于90.6%~99.8%,其各浓度的防效均大于其他3种药剂,其中7.5%鱼藤酮乳油1倍推荐剂量下药后1~3 d的防效(30.0%~85.3%)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90.6%~99.0%)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因降雨作用其药后5 d防效丧失,说明持效性较差;1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防效较低,其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45.7%~57.2%和23.3%~64.5%,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2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57.4%~65.8%和57.0%~78.9%,二者防效接近。【结论】桑园桑蓟马防治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为首选药剂,其次为7.5%鱼藤酮乳油(1500倍)。雨季施用7.5%鱼藤酮乳油以750倍液、1%苦皮藤素乳油以6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以400倍液的防效较好。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桑蓟马 毒力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风险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生产上常用的9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系统观察了杀菌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并作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和42.4%唑醚·氟酰胺SC对家蚕48 h的LC_(50)值分别为23.344和101.324 mg/L,属中毒级,对家蚕具有极高风险性;22.5%啶氧菌酯SC、80%戊唑醇WP、300 g/L苯甲·丙环唑EC、70%丙森锌WP、80%代森锰锌DP、50%醚菌酯WG和500 g/L百菌清SC对家蚕48 h的LC_(50)值均大于200 mg/L,属低毒级,22.5%啶氧菌酯SC对家蚕具有高风险性,其他6种药剂对家蚕具有中等风险性至低风险性;家蚕接触农药后中毒症状主要包括拒食、吐液、乱爬、体缩/体软、身体扭曲呈"S"或"C"形等,但家蚕对不同杀菌剂也表现出异样的症状。

关键词: 杀菌剂 家蚕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叶表面对杀螨剂活性的影响

农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作物叶表面对杀螨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otter喷雾塔喷雾叶碟法比较丁醚脲、炔螨特和苯丁锡分别对在桑叶、菜豆叶及蚕豆叶上的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活性差异。[结果]同种杀螨剂在3种作物叶面上对朱砂叶螨的毒力依次为蚕豆叶>菜豆叶>桑叶;3种杀螨剂对蚕豆叶面上朱砂叶螨的毒力依次为炔螨特>苯丁锡>丁醚脲,其毒力分别是其在桑叶上毒力的1.47、2.45、5.41倍;对菜豆叶面上朱砂叶螨的毒力依次为炔螨特>丁醚脲>苯丁锡,其毒力分别是其在桑叶上毒力的1.04、2.71、1.01倍。[结论]由于不同作物叶表面的结构的差异性,影响杀螨剂的毒力,同种杀螨剂在不同作物叶面对朱砂叶螨的致死剂量也存在差异,使用时应根据防治作物选择适当剂量。

关键词: 朱砂叶螨 杀螨剂 杀螨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自云南省的一种野生绢丝昆虫的分子鉴定与茧质性状调查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大蚕蛾科(Saturniidae)绢丝昆虫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云南省楚雄地区的一种野生绢丝昆虫进行分子鉴定,并调查其茧质性状。提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蛹基因组DNA,以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片段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一段长度为574 bp的mt DNA COⅠ基因片段(Gen Bank登录号:KR812471)。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比对,该野生绢丝昆虫与柞蚕属(Antheraea)的明目大蚕蛾(A.frithi)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99.47%。应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该野生绢丝昆虫与2种明目大蚕蛾及其他19种柞蚕属绢丝昆虫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其与明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仅为0.005;构建的进化树中,该野生绢丝昆虫也是最先与明目大蚕蛾聚在一起。此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成虫形态特征与已有文献描述明目大蚕蛾的特征相符。综合分子鉴定结果与成虫的形态特征,确认该野生绢丝昆虫为明目大蚕蛾(Antheraea frithi)。供试明目大蚕蛾所生产的茧为黄褐色,有茧柄,无茧孔,平均茧大小为20 mm×38 mm,平均单粒茧质量6.55 g,平均茧层率10.8%,初步认为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野生绢丝昆虫 大蚕蛾科 明目大蚕蛾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蚕茧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菌剂健达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型杀菌剂42.4%健达SC(氟唑菌酰胺与吡唑嘧菌酯复配剂)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浓度药剂田间喷雾后不同时间对桑树及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2.4%健达SC4个浓度处理对桑树均无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药后20 d,141和212 mg·L-1健达SC处理的桑叶对2龄起蚕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是延迟了3,4,5龄期幼虫的发育历期;283和565 mg·L-1健达SC处理的桑叶均对家蚕的生长历期有延迟作用,而且对眠蚕体质量有影响;家蚕取食141和212 mg·L-1健达SC处理的桑叶后,其经济性状与清水对照和药剂对照(10%苯醚甲环唑WDG)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取食283和565 mg·L-1健达SC处理的桑叶,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鲜蛹质量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和药剂对照。因此,在养蚕期间不宜在桑园及桑园周边农田喷施42.4%健达SC,使用后,其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为20 d以上。

关键词: 杀菌剂 桑树 毒性 家蚕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园朱砂叶螨与桑蓟马的生态位及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其种群消长的影响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朱砂叶螨与桑蓟马是云南省蚕区桑树的主要害虫。连续6年调查了云南省蒙自地区桑园中朱砂叶螨与桑蓟马的生态位及种群随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消长,为害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各调查年份桑园中2种害虫的种群在桑树上的空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朱砂叶螨在桑树上的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于枝条顶端往下的5~10位叶之间;而桑蓟马在桑树上的分布相对集聚于枝条顶端嫩叶部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叶位的虫量与总虫量之间的关系:朱砂叶螨主要集中在第2、4、6和9叶位;而桑蓟马主要集中于第1、3、5和7叶位。朱砂叶螨和桑蓟马的发生在空间与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1和0.494,在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521和0.509;二维(时空)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432和0.247,在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软件拟合朱砂叶螨和桑蓟马的发生量(y)与温湿度系数(RH/t)的数学模型方程分别为y=55 558.650e~(-3.491(RH/t))(F=49.470,R=0.643,P<0.001)和y=0.007e~(-2.412(RH/t))(F=49.081,R=0.642,P<0.001),有利于桑蓟马、朱砂叶螨种群增长的温湿度系数分别为3.5和2.5左右,而低温高湿或高温低湿环境均不利于2种害虫的种群增长。

关键词: 桑树害虫 朱砂叶螨 桑蓟马 生态位 种群 温度 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粉虱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是我国植桑区重要的桑树害虫,在云南植桑区引起危害。针对桑粉虱虫体小,与其他种类粉虱形态相似导致识别困难的问题,基于线粒体COⅠ分子标记进行桑园及周边不同寄主植物粉虱种群鉴定的工作,比较与桑粉虱亲缘关系较近的6种粉虱COⅠ基因序列,设计桑粉虱种特异性引物sfs5-1/sfs5-2,扩增300 bp片段,建立桑粉虱快速分子检测技术。该引物只对桑粉虱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而对烟粉虱、温室白粉虱无扩增效果,且对桑粉虱单头成虫、卵粒、幼虫具有较好扩增能力,表现出桑粉虱种的特异性。该引物灵敏性高,对桑粉虱DNA模板最低检测值为0.15 ng/μL。该检测技术简便、高效,可用于桑粉虱鉴定、苗木调运过程害虫检测、种群迁移扩散监测及防控机制研究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 桑粉虱 COⅠ基因 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蚕区采集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关键词: 桑褐斑病 病原菌 r DNA-ITS序列 桑褐斑壳丰孢 桑球腔菌 云南蚕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不同蚕区桑园中桑粉虱种群的遗传分化初步研究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在35个样本的mt DNA COⅠ序列中,检测到23种单倍型,其中20种单倍型分别为7个种群独有;总群体的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6,各种群单倍型Hd介于0.700~1.000间;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47 98,基因流(Nm)为0.17。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桑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种群内变异小于种群间变异;总群体及各种群间Tajima's D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桑粉虱群体在近历史时期无群体扩张。构建的单倍型UPGMA聚类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桑粉虱单倍型呈明显种群分布格局。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滇南至滇西沿线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因遗传漂变产生了较大遗传分化;桑粉虱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种群分布格局。

关键词: 桑粉虱 地理区域种群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寄主趋性及发生动态监测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桑蓟马对桑树品种的趋性及发生规律,采用蓝色粘虫板诱捕法调查了桑蓟马在桑树湖桑32号、云桑2号和农桑14号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3个桑树品种桑蓟马发生量的顺序为湖桑32号>云桑2号>农桑14号,湖桑32号的每板虫量显著高于云桑2号和农桑14号;桑蓟马种群从2月至4月迅速增加,其大发生主要集中在4~5月,桑树夏伐后其种群数量降低,湿度可能是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为50%左右时有利于其大发生。因此,桑蓟马更趋向于湖桑32号,在相对湿度较低季节,应重视桑蓟马的防治。

关键词: 粘虫板 桑树 桑蓟马 发生规律 趋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