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烟粉虱卵发育条件的正交优化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云南玉溪烟粉虱种群的卵发育适宜条件,为其室内大批量饲养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温度、湿度、光周期及寄主植物等因素对云南玉溪烟粉虱种群的卵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寄主、温度、湿度等3个因素对烟粉虱的子代卵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影响作用顺序为寄主>温度>湿度,光周期对卵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对各因素的配对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寄主上的烟粉虱卵发育历期与其他3种寄主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而番茄、烟草、一品红各寄主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3℃条件下的烟粉虱卵历期长于其他3个温度,其中23℃与25℃处理间差异显著,23℃与27、29℃处理间差异极显著,25℃与29℃处理间差异显著;50%相对湿度条件下的烟粉虱卵历期短于其他3个湿度处理,其中50%与60%、70%处理间差异显著,60%与80%处理间差异显著;4种光周期条件对烟粉虱卵的发育历期的影响在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烟粉虱卵期的饲养条件优化因素组合为:寄主为番茄、温度27℃、湿度50%、光周期14∶10。
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及寄主选择性
《生物安全学报 》 2014
摘要:【背景】烟粉虱是云南省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方法】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研究了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性和在8种寄主作物上的取食、产卵趋性。【结果】(1)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上部>中部>下部,8月中旬为种群高峰期,上、中、下部叶片的成虫密度分别为15.1、10.9、6.7头·片-1;(2)烟粉虱成虫的取食趋性表现为大豆>南瓜>甘薯>番茄>一品红>茄子>甘蓝>烟草,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产卵趋性表现为一品红>大豆>南瓜>甘薯>番茄>茄子>甘蓝>烟草,一品红与南瓜、甘蓝、茄子、甘薯、番茄、烟草处理间,以及大豆与烟草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意义】在所测定的8种寄主植物中,烟粉虱成虫对烟草的选择性最差,烟区规划烟田种植范围时,应避免与大豆、南瓜、甘薯、番茄等作物间作或距离太近。
西花蓟马在月季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昆明花卉种植区主要害虫之一,本文对西花蓟马在不同月季品种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昆明全年发生,5—7月份是全年的发生高峰期。大棚栽培方式下,发生高峰期的虫量平均为8.7头/朵花;露地模式下西花蓟马的发生高峰期较大棚模式提前20~30 d,发生高峰期的虫口密度为9.0头/朵花。t-测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间在0.05水平显著差异(P<0.05)。西花蓟马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艳粉上的峰值密度平均为6.1头/朵花,超级品种上为7.5头/朵花,差异不显著。
云南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不同饲养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性比及羽化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化蛹温度及羽化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自然种群性比及羽化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4种处理,A: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5℃;B: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2℃;C: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5℃;D: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2℃。结果表明:(1)A处理条件下,雌、雄蜂的羽化历期为4 d(4~7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5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2.5%。(2)B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5 d(5~9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7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0.5%。(3)C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3d(7~9 d),雌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7~8天,羽化率为9.2%,雄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8天,羽化率为11.4%。(4)D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4 d(9~12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10天,羽化率分别为13.5%、13.9%。(5)A、B、C、D处理条件下性比(♀/总数)分别为0.41、0.39、0.82和0.76。在4个处理温度组合中,22℃条件下化蛹的蜂蛹性比要高于25℃,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化蛹温度相同时,不同羽化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化蛹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40±0.07、0.79±0.05;羽化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59±0.11、0.56±0.0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化蛹温度22℃与25℃处理间在1%水平和5%水平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比(Y)、化蛹温度X1、羽化温度X2间的线性关系为Y=3.324-0.128X1+0.012X2(R2=0.753,F=9.975,P<0.01)。研究表明,相对于25℃而言,22℃左右更适合半闭弯尾姬蜂的室内扩繁。
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环境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的相关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开展云南省通海县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的同时,对小菜蛾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随着抗药性的增加,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如在无抗性至高抗性的杀虫剂之间,其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变化,处理间无差异,只有对其极高抗性的阿维菌素、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才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种药剂是否因抗药性增加而不能使用,还应该参照田间防治效果。
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与发育起点温度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15~27℃,RH60%~70%),系统测定了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有所不同,差异显著,呈现不同的区域性种群特征。(1)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和曲靖市陆良县的小菜蛾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13.0、182.5、132.2和71.6粒,区域间差异显著,以通海县小菜蛾种群的产卵量为最高,陆良县的最低;产卵天数分别为7.76、5.81、7.0和3.63d。(2)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曲靖市陆良县和大理州弥渡县的小菜蛾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0.5)、(10.0±0.5)、(9.3±1.0)、(9.2±0.7)和(9.4±0.8)℃;有效积温分别为:(407.2±17.2)、(404.5±15.4)、(419.2±29.6)、(383.0±20.5)和(398.0±23.9)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