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词云
杨亚军
简介:江苏如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一直从事茶树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研究。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农业部“948”重点、浙江省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茶叶”等国家、省部重点科研项目40多项。主持育成国家级良种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合作主持育成龙井长叶、寒绿等2个国家级良种,苔香紫、苹云、碧峰等3个省级良种,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这些良种分别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对促进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次系统研究了茶鲜叶化学成分与红、绿茶品质的关系,建立了利用苗期鲜叶化学成分预测红、绿茶品质的数学模型,为茶树育种早期品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建立了第一个国家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多学科综合评价,筛选了一批优异种质,提供给育种和生产利用。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抗寒、越冬芽休眠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优质绿茶新品种选育、应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策略研究茶树抗寒与休眠的机制。 获得省部成果奖8项次,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1、第2、第6)、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1、第1、第1、第4)、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3)。主编科技著作5部,副主编1部,参与编写5部,发表论文50多篇,制订国家标准1项,参编行业标准4项。 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12月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2011年两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专业领域:茶学 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江苏如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一直从事茶树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研究。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农业部“948”重点、浙江省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茶叶”等国家、省部重点科研项目40多项。主持育成国家级良种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合作主持育成龙井长叶、寒绿等2个国家级良种,苔香紫、苹云、碧峰等3个省级良种,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这些良种分别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对促进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次系统研究了茶鲜叶化学成分与红、绿茶品质的关系,建立了利用苗期鲜叶化学成分预测红、绿茶品质的数学模型,为茶树育种早期品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建立了第一个国家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多学科综合评价,筛选了一批优异种质,提供给育种和生产利用。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抗寒、越冬芽休眠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优质绿茶新品种选育、应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策略研究茶树抗寒与休眠的机制。 获得省部成果奖8项次,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1、第2、第6)、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1、第1、第1、第4)、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3)。主编科技著作5部,副主编1部,参与编写5部,发表论文50多篇,制订国家标准1项,参编行业标准4项。 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12月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2011年两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
所在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农业部“948”重点、浙江省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茶叶”等国家、省部重点科研项目40多项。主持育成国家级良种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合作主持育成龙井长叶、寒绿等2个国家级良种,苔香紫、苹云、碧峰等3个省级良种,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这些良种分别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对促进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次系统研究了茶鲜叶化学成分与红、绿茶品质的关系,建立了利用苗期鲜叶化学成分预测红、绿茶品质的数学模型,为茶树育种早期品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建立了第一个国家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多学科综合评价,筛选了一批优异种质,提供给育种和生产利用。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抗寒、越冬芽休眠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优质绿茶新品种选育、应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策略研究茶树抗寒与休眠的机制。获得省部成果奖8项次,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1、第2、第6)、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1、第1、第1、第4)、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3)。主编科技著作5部,副主编1部,参与编写5部,发表论文50多篇,制订国家标准1项,参编行业标准4项。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12月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2011年两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教育背景
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
发文趋势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与合作成果共1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