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31条记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发文量: 856
  • 被引量: 448
  • EI: 0
  • SCI: 67
  • 北大核心: 231
  • CSSCI: 0
  • CSCD: 199

研究主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高新技术在资源研究、良种选育、茶树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云南茶叶科技进步提供支撑和科技贮备。

简介:据民国33年(1944年)云南民政厅编制的《思普沿边开发方案》称:“在车里境内(今南糯山)兴办试验种茶场,除制茶外,更从事于种植之改良,前途亦甚有发展。”1957年迁址勐海县曼真,地处“普洱茶”故乡。占地面积1350亩。现设种质创新研究室、品种选育研究室、有机茶栽培研究室、加工工程研究室、茶文化研究室和茶叶综合实验室;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中心、云茶科技公司及云南省第165职业技能鉴定所。 2004年同西双版纳州合作成立普洱茶研究院;2005年11月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茶研究院”。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人(高职6人,中职32人)。 建所以来,围绕云南大叶种的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普洱茶、名优绿茶、红茶加工、生理生化和民族茶文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完成了140多个研究项目,共获科技成果奖4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6项,地厅级23项。 “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云南省推广100多万亩;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取得丰硕成果,在所内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保存860余份珍稀资源材料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选育出了“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佛香1号”等18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并在省内大面积推广,申请获准茶树新品种保护2个(云茶1号、紫娟),研制开发了“云海白毫”、“佛香茶”、“滇红香曲”、“云海银梭”、“普洱茶”等1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名优新产品和一个具有天然降血压、降血脂特殊疗效的“紫娟保健茶”。 通过开展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和技术培训等的活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提高云南茶业的科技水平作出了贡献。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1986年以来连续十一年保持西双版纳州“文明单位”的基础上,1997、2001、2005、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二十一世纪,在新的茶业技术革命中,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建设“中国大叶种茶种质创新研发基地、中国普洱茶工艺创新研发基地、云南省茶叶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西双版纳茶文化科技旅游园区”五大奋斗目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846
  • 被引量: 443
  • EI: 2
  • SCI: 43
  • 北大核心: 286
  • CSSCI: 0
  • CSCD: 295

研究主题:经济作物科学研究。

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经作所)成立于2004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油菜课题组、马铃薯课题组合并成立,是直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经作所主要针对薯类作物、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特色优势作物等开展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理栽培、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培养研发团队,建立研发平台,解决生产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决策,保证我省粮油安全,促进我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多年以来,我所为云南省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维护粮油安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技力量 全所在岗事业编制人员74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12人(含在读博士3人),硕士30人。拥有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云南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云南省学术学科带头人3人,云南省创新人才后备人才4人。拥有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及种薯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院创新团队1个(马铃薯育种及产业化开发)。 二、机构设置 内设所党政综合办公室、科技管理科、财务科、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麻类作物研究开发中心、油菜研究开发中心、生物质能源研究室、特产作物研究开发中心等8个部门,并建立有所工会、女工委、团支部等群团组织。 科研平台: 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农业部) 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心(发改委) 农业部马铃薯、油菜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工业大麻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能源研究中心 云南省双低油菜原原种繁育基地(农业部) 罗平油菜研究所(共建) 试验基地: 嵩明试验基地70亩; 会泽待补野马马铃薯基地500亩; 寻甸油菜基地75亩小哨,油菜合作共建基地50亩; 小哨大麻基地20亩; 富民特色作物基地25亩。 三、“十二五”期间工作业绩 “十二五”期间,全所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30余项,到位科技经费4800余万元;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6项,其中二等奖1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54篇,其中核心期刊113篇、SCI论文7篇,出版专著和技术手册7本;审(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8个;申请、获得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3个;全所示范推广优良品种30余个,先进实用技术18,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余万亩,增产粮油8亿公斤,增加产值8.5亿元。 四、“十三五”发展目标 在农业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围绕粮油安全和我省薯类作物、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产业链构建科技支撑链,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设标志性的示范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成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薯类、油料、纤维类作物创新体系,研究所综合实力明显上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775
  • 被引量: 466
  • EI: 4
  • SCI: 56
  • 北大核心: 209
  • CSSCI: 0
  • CSCD: 174

研究主题:

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热经所”)成立于1951年4月,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省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云南热带亚热带重要经济作物基础、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工作任务。 热经所以咖啡、柑橘和其它热带特色经济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建设有“365”科技研发体系,即3个特色鲜明的热带作物科技创新团队(咖啡、柠檬和热带特色作物),6个研究中心(咖啡、柑橘、热带水果、能源作物、坚果和热带畜牧);5个重点学科(热带作物资源与育种、热带作物耕作与栽培、热带植物保护、热带作物产品加工和热带作物产业经济)。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科技管理科、行政科、财务科、潞江坝基地管理办公室和瑞丽站等六个二级机构。拥有邓秀新院士工作站、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保山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柠檬综合试验站、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以及热带特色经济作 物种质资源圃等科技创新平台。 全所土地面积1997亩,其中保山市隆阳区办公区13亩,潞江坝基地1820亩,瑞丽站164亩。在职职工133人,高职20人,中职2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5人。有国务院民族团结模范进步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国家科技部“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1人、云南省劳动模范1人、云南省模范班组长1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有省级技术创新人才4人,地厅级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集体荣获云南省工人先锋号、云南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以来的两年间,各项科研事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所在研项目60余项,新增项目42项,新增合同经费758万元,到位经费1880万元;发表科技论文71篇,其中核心期刊39篇;出版专著7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地厅级论文奖5项,县级科技进步奖1项;通过审(认)定新品种7个;获授权专利5项;获批地方技术标准5项;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在新的发展时期,热经所将围绕云南热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科技链和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的发展体系,努力建设成为一个“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科技桥头堡。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648
  • 被引量: 313
  • EI: 6
  • SCI: 91
  • 北大核心: 272
  • CSSCI: 0
  • CSCD: 256

研究主题:1、农业分析测试与质量评价方向 农产品特有品质检测新方法 土壤质量田间快速检测方法 农产品污染物快速筛查 高通量多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从事测试技术服务、标准制修订等工作。 2、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方向 特征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主要污染物累积规律研究; 农残激素代谢降解机理和源头控制技术研究; 农产品典型污染物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 3、作物品种与种子质量评价方向 农作物种子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植物品种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测试指南等的研究及编制; 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 4、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研究方向 果蔬采后处理、调控和贮运保鲜技术研究; 特色果蔬全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集成; 农产品等级标准及加工质量控制规范研制,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及备案; 特色农产品功能物质提取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果蔬保鲜制剂、功能食品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

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是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与服务需求,由院内相关部门及课题组联合组建而成。主要职责是围绕建立全省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技术体系,开展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分析测试技术、植物新品种检测评价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功能物质与加工技术等研究,为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定点监测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中国有机食品定点监测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定点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实验室(昆明)、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昆明)分中心挂靠我所建设。所内设3个管理机构,4个研究室,5个挂靠中心(实验室)。 现有在职正高5人、副高12人;博士1人、硕士20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各1人,云南省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各4人,硕士生导师3人。已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奖15项,发明专利4项,制定颁布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8项,出版专著6部。 近年来,每年发表论文20余篇,发布标准3—5项,已成为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骨干力量。在2012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2006—2010)中,成功进入全国百强,在全国1058所农业科研单位中总排名第83位,在全国农业标准检测专业研究所中排名第1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 发文量: 602
  • 被引量: 300
  • EI: 0
  • SCI: 4
  • 北大核心: 147
  • CSSCI: 7
  • CSCD: 110

研究主题:

简介:简称农经所,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全所现有在职职工68人,下设办公室、财务科、科管科3个管理部门,7个业务部门:农业工程咨询设计中心、《蜜蜂杂志》社、农业经济研究室和绩效评价中心、《云南农业科技》编辑部、网络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农业司法鉴定中心,挂靠有云南农业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全所主要围绕农业经济研究、农业信息研究与应用、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三个学科开展相关研究与服务。其中,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领跑省内同行业领域,农业司法鉴定为全国省级农科院拥有的较少专业性科技服务,云南三农通有效地缩短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距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展示馆成为了宣传、认识和了解云南农业和我院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十二五”期间,共承担项目129项,到位经费2149.86万元,发表论文118篇,出版专著27本,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数据化等研究服务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 发文量: 479
  • 被引量: 234
  • EI: 2
  • SCI: 25
  • 北大核心: 156
  • CSSCI: 0
  • CSCD: 159

研究主题:

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始建于1987年,位于风景秀丽的丽江市古城区黑龙潭旁。目前,高山所共有在职职工54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职25人;博士1人,硕士18人;国贴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1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院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33岁,具有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科研队伍。 自1987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山所”)立足滇西北,面向全省高寒地区,以高山药用植物、高山花卉、经济林果、食药用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正在开发利用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山经济植物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遗传育种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工技术研究,开展高山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同时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及相关科技培训,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了高寒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高山所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农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高山所共有科研项目72项(其中新增项目58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7项,横向项目39项;获得丽江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了专著2部,参编1部;发表论文124篇,其中核心期刊75篇,SCI收录1篇。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专利授权6项。收集、引进、保存种质资源300份。承办或联合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建立了科研与转化共进的机制,科技推广和辐射服务面积年均4万亩以上。 “十二五”期间,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指导方针,根据国家和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药用植物、经济林果、高山花卉、特色食用菌等四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着力构建公益类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三大体系: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高山经济植物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技术为重点的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体系,以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围绕三大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应用技术研究平台,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平台,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平台等三类平台。抓住机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坚持把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强化为区域经济、农业企业和农民服务,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所建设,提高科技对高寒山区特色农产品有效开发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提升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卓有成效的更大的贡献。 目前,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所职工正秉承“科研立所、人才强所、服务兴所、开放办所”的办所方针,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合作,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进行科技攻关,力争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机关
  • 发文量: 191
  • 被引量: 136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51
  • CSSCI: 1
  • CSCD: 40

研究主题:

简介:省农科院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12年。1912年,民国政府在昆明创办了省农事试验场,在蒙自草坝成立现代农业试验所,并建设了我国第一口农村沼气池。1938年云南成立稻麦改进所和茶叶改进所。1940年省农事试验场并入稻麦改进所。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组建了云南省农业试验站。1958年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76年,撤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目前省农科院是省政府直属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唯一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创新任务,以及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抓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为云南粮食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物资源开发、科技扶贫及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院下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与信息、药用植物、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业、高山经济植物、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甘蔗、茶叶、蚕桑蜜蜂、热区生态农业等17个专业研究所,其中昆明有11个研究所,其他6个研究所分布在楚雄、保山、红河、版纳、丽江等5个州(市)。全院学科发展涵盖了种植业主要农业产业和相关农业科研领域。“十一五”期间,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058个独立运行的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我院有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100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富源魔芋研究所
  • 发文量: 116
  • 被引量: 30
  • EI: 0
  • SCI: 1
  • 北大核心: 12
  • CSSCI: 0
  • CSCD: 9

研究主题:魔芋

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富源魔芋研究所是云南省农科院与富源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魔芋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云南省专业从事魔芋作物研究的专业研究所,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发文量: 97
  • 被引量: 1
  • EI: 8
  • SCI: 0
  • 北大核心: 69
  • CSSCI: 0
  • CSCD: 45

研究主题:

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31
  • 被引量: 0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9
  • CSSCI: 2
  • CSCD: 5

研究主题: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