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进斌 1 ; 兰茗清 2 ; 杨进成 3 ; 陈向东 4 ; 李月秋 5 ; 朱有勇 2 ; 李成云 2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云南农业大学

3.云南省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云南省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5.云南省大理州植保植检站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小种特异标记;栽培模式

期刊名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ISSN: 1004-390X

年卷期: 2014 年 29 卷 01 期

页码: 11-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检测,明确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条件下主要小种特异标记的检出率比净栽的低,净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32和条中29,出现频率分别为81.5%和78.5%,而混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29和水源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1.7%和18.8%;混栽田块中41.7%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58.3%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而净栽田块中75.0%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25.0%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表明小麦品种混栽能有效地减少单个叶片中的小种数,并显著降低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的出现频率,前者可能是减少病害严重度的重要原因,而后者则可能对病害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 相关文献

[1]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分布研究. 李明菊,邬琰,吕建平,范静华,朱有勇. 2005

[2]小麦条锈菌DNA微量高效提取及AFLP检测. 刘太国,陈万权,高利,周益林,段霞瑜. 2010

[3]小麦条锈菌DNA微量高效提取及AFLP检测. 刘太国,陈万权,高利,周益林,段霞瑜. 2010

[4]小麦条锈菌看家基因SNP引物的开发及多态性位点研究. 李明菊,Md.Ashraful Alam,李昊星,程加省,丁明亮. 2018

[5]引进甘蔗品种(材料)检疫及重要病害检测. 卢文洁,李文凤,黄应昆,王晓燕,罗志明. 2011

[6]大麻叶片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与应用. 张庆滢,李磊,段慧婷,吕品,郭蓉,许艳萍,郭鸿彦,杨明. 2023

[7]甘蔗优良新品种(系)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 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普春华,王晓燕,仓晓燕,尹炯,罗志明,黄应昆. 2017

[8]国外甘蔗品种主要病虫害检疫及分子检测. 卢文洁,李文凤,黄应昆,吴才文,罗志明,赵培芳. 2009

[9]31份甘蔗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尹炯,罗志明. 2015

[10]云南铁壳麦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初步检测. 周国雁,伍少云,李文春. 2012

[11]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尹炯,申科,罗志明. 2015

[12]基于微管蛋白基因的烟草根黑腐病菌分子检测. 曹继芬,户艳霞,王新中,徐发华,杨明英,赵志坚. 2016

[13]6个抗稻瘟病基因在云南省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 田维逵,董丽英,资鸿强,刘树芳,刘沛,杨勤忠. 2024

[14]农杆菌介导OsWRKY45基因转化油菜的研究. 曲晓言,彭少丹,汪骞,陈升位,孟霖,林良斌. 2012

[15]139份小麦品种(系)抗秆锈性测定及其Ug99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吴限鑫,李天亚,陈思,王冠钦,曹远银,马世良,李明菊. 2014

[16]国外甘蔗品种/材料重要病害的检疫及检测. 卢文洁,李文凤,黄应昆,王明强,王晓燕,罗志明. 2011

[17]甘蔗重要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尹炯,罗志明. 2016

[18]101份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罗志明,尹炯. 2016

[19]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及甘蔗抗病性研究进展. 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罗志明,仓晓燕,黄应昆. 2020

[20]云南耿马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分布和病原分子检测. 马永德,王晓燕,李银煳,李婕,张荣跃,单红丽,黄应昆.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