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几种野生稻一些抗病基因片段的分离情况及比较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作者: ^A程在全^B1^D1%^A黄兴奇^B2^D1%^A张义正^B3^D2%^A刘继梅^B4^D1%^A杨明挚^B5^D1%^A钱君^B6^D3%^A吴成军^B7^D1%^A鄢波^B8^D1%^A孙一丁^B9^D1 1 ;

作者机构: 1.^A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昆明 650223^D1%^A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都 610065^D2%^A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昆明650223^D3

关键词: 野生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苏氨酸蛋白激酶

会议名称: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

主办单位: 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

页码: 216-224

摘要: 根据已知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设计一组简并引物(STKF/STKR)用于扩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中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于得到的11个克隆子中,片段间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100%,低的仅为22.8%,均含有STK类保守序列区。其可分为4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4类片段与已知的抗病基因Xa21、Pto、Lr10的同源性并不高(与Xa21的同源性最高为21%;与Pto的同源性最高为20%)。3类片段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片段构成一类(同源性达97%);来自普通野生稻不同材料的片段’YS106、YS110(直立型)和YS202、YS210(红芒)构成一类(同源性达96.5%);药用野生稻片段YS302自成一类,有23.2%的氨基酸与其它片段相同。YS105的特异性最大,仅有16.9%的氨基酸与其它片段相同。从景洪普通野生稻白芒型、红芒型中均分离得到Xa21基因外显子2(400bp)片段、外显子1后半部分(1500bp)片段,它们与长雄野生稻的Xa21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99%,从小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中未分离到与长雄野生稻的Xa21基因同源的片段。从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白芒型和直立型、元江普通野生稻中PCR扩增到Pita基因的外显子Ⅰ(约1100bp)和外显子Ⅱ(约1900bp),经过序列分析发现不同材料之间这些片段的同源性有差异,同源性的高低与目前形态分类上认为的野生稻之间的亲源关系并不完全吻合,值得进一步分离全基因和比较抗性基因在不同野生稻的进化、同源关系。

分类号: S511.901

  • 相关文献

[1]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杨勤忠,杨佩文,王群,刘继梅,鄢波,李家瑞,黄兴奇. 2001

[2]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刘继梅,程在全,杨明挚,吴成军,王玲仙,孙一丁,黄兴奇. 2003

[3]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中Pi-ta和Pib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杨明挚,程在全,陈善娜,钱君,尹梅,吴成军,黄兴奇. 2007

[4]云南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彭波,陈瑞,史冬燕,黄兴奇,刘小烛,程在全. 2008

[5]云南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基因的检测及分析. 赵国珍,蒋春苗,刘吉新,陈于敏,余腾琼,程在全. 2014

[6]云南药用野生稻幼穗离体培养研究. 王玲仙,王波,陈越,付坚,钟巧芳,陈玲,丁明亮,赵才美,雷涌涛,程在全. 2020

[7]云南野生稻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肖放华,黄费元,彭绍裘,陈勇,戴陆国,刘二明. 1999

[8]野生稻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的确立. 孙一丁,章成,黄兴奇,王玲仙,程在全. 2008

[9]云南药用野生稻的高光效特性. 柯学,殷富有,肖素勤,陈玲,张敦宇,陈良,黄兴奇,程在全. 2015

[10]珍稀濒危植物——云南药用野生稻自然生态群的新发现及其特性. 程在全,黄兴奇,钱君,张义正,吴成军,王丹青,唐志敏,王玲仙,周英. 2004

[11]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 徐志健,王记林,郑晓明,范芝兰,汤翠凤,王新华,刘文强,朱业宝,乔卫华,杨庆文. 2020

[12]论wild rice不一定指野生稻. 阿新祥,熊华斌,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樊传章,胡意良,戴陆园. 2007

[13]野生稻颖果总RNA提取方法研究. 彭波,陈瑞,黄兴奇,刘小烛,董转年,程在全. 2008

[14]云南野生稻不同染色体组型和外植体材料的离体培养研究. 丁玉梅,程在全,黄兴奇,王玲仙,吴成军. 2003

[15]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及资源研究. 柯学,陈越,殷富有,钟巧芳,Ghidan Walid,阚东扬,黄兴奇,程在全. 2018

[16]野生稻材料中氨基酸、碳、氮含量分析及其在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徐玲玲,陈善娜,程在全,吴立生,廖彪,杨明挚. 2006

[17]野生稻Wx基因(CT)n卫星序列和第一内含子SNP特征标签初探. 王炎炎,孙一丁,马继琼,杨奕,许明辉. 2016

[18]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 杨树明,曾亚文,罗小勇,杜娟,普晓英,周国华,李玉萍. 2007

[19]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张付斗,郭怡卿,余柳青,陶大云. 2004

[20]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利用研究进展. 张凡,刘小烛,李定琴,余腾琼,周英,殷富有,张敦宇,黄兴奇,程在全.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