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1、课题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靶标酶线粒体ATPase的朱砂叶螨抗性分子毒理机制”(编号:31201546,起止时间:2013.01-2015.12)、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云南桑园朱砂叶螨抗药性研究”(编号:2010ZC170,起止时间:2010.10-2013.12)、商务部茧丝绸风险基金“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构建与示范”(编号:云财企[2011]287号,起止时间:2011.01-2011.12)、农业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编号:CARS-22-SYZ27,起止时间:2011-2015)。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基于农业生态调控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性能指标:项目针对桑园病虫害防治中治虫(害虫)防病与保虫(家蚕)须高度兼容的特点,系统开展了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在病虫害种群消长、遗传分化、抗药性机理和生物防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调查研究了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分布、消长动态和遗传分化,为区域防控措施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明确了云南主要蚕桑产区桑园粉虱种群遗传结构及暴发为害的内在动因。建立了桑粉虱快速检测技术。建立了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明晰了朱砂叶螨、桑蓟马种群消长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及防治适期。   2.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了桑园朱砂叶螨对主要药剂的抗性机理,为优化桑园化学防治技术和专用杀虫杀螨剂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明确了云南蚕桑主产区朱砂叶螨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从mRNA水平研究了朱砂叶螨对线粒体ATPase抑制剂类药剂抗药性发生发展规律和抗性机理。   3.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安全性防控措施有机结合,集成构建了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该技术体系融合,实现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构建了桑园化学农药用药数据库。完善了桑园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应用技术,建立养蚕用叶期间主要病虫害非化学防治配套措施。根据区域性桑园病虫害消长规律,结合养蚕生产环节,优化化学防治药剂组合,配套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应用多种技术优化集成,并结合“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示范户)+蚕农”、“公司+重点示范户+农户”等推广方式,推进了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模式,建立适宜云南蚕桑产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以桑蓟马、桑粉虱、朱砂叶螨和桑褐斑病为对象,针对桑园病虫害防治中治虫(害虫)防病与保虫(家蚕)须高度兼容的特点,系统开展综合防控技术要素研究及集成应用,取得重要创新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2篇;制定不同生态区桑园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4个。技术体系应用覆盖云南60%以上蚕桑主产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经国际联机检索及专家评价认为:成果成熟度高、实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4、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云南不同生态区桑园的个性化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国内蚕桑产区研究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项目结合各蚕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化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防控措施,开展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研发与集成应用,技术体系改变当前桑园病虫害防治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实现了化学农药增效减量,提高了防治措施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性,提高了桑叶产量及质量。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三年,综合防控技术在云南曲靖、大理、红河、楚雄、保山、昭通、普洱等(州)市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推广应用107.3万亩;技术体系覆盖云南60%以上蚕桑主产区;较常规防治减少2-3次用药,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30%;培训基层农技和种养大户累计2800人次;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存在问题:   1)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共性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桑园突发性和主要病虫害种类和种群演替可能不断出现,目前形成的区域性的防控技术难以实现对所有有害生物的控制。   2)蚕桑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技术人员需具备养蚕业和植物保护学相关技能,边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应用需加大对农技人员与蚕农的技能培训。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