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技术;关键技术;流;技术研究;生产;花卉;高效;研究应用;关键;流通;花;高效生产;研究;生产与流通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15
摘要: 针对我国月季、菊花、百合和唐菖蒲四种重要花卉单位面积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采后损耗严重、难以周年供应的核心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课题组在农业部“948”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良种筛选、季节性种植布局、高效栽培以及采后处理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进行研发。 技术研发的原理主要包括: 1、在花卉生产季节性种植布局方面,主要依据月季等主要花卉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全国气候分异模型,开发数字化花卉种植布局理论模型进行产业布局规划。 2、在花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方面,主要基于全产业链病毒隔离原理、种苗种球生长规律、营养需求特征、成花调节等原理进行技术开发。 3、在花卉高效采后关键技术方面,主要基于种球生理代谢、切花产品衰老和品质劣变机理进行技术开发。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月季、菊花、百合和唐菖蒲基本实现基于气候和良种资源高效配置的全国季节性种植布局;引进筛选出优良品种或者材料100份以上;开发7-8项高效生产和流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8套生产技术规程,包括4种切花的繁殖材料和4种切花生产技术规程各1套;项目实施区花卉单位面积产值提高30~40%。切花1级花率提高10-15%。产品采后损耗减少10~15%。 项目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创制了以周年供应为目标的四种花卉高效生产新技术。揭示了四种花卉的生长发育规律、全产业链病毒隔离原理、营养需求特征、成花转变等机理。根据四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和全国区域气候特点,建立了花卉种植区域布局的数学模型;根据目标产区气候特点进行了新品种引选。进一步研发了菊花种苗匀质化周年生产关键技术、百合脱毒种球国产化关键技术、菊花和月季基于土壤、肥水、激素调控的目标花期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花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菊花、百合、唐菖蒲的土壤连作障碍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种苗、种球均一化生产,在项目推广区域优质种苗率由50%~60%提高到了85%~90%、百合种球自给率由40%~60%提高到85%~95%,切花优质率提高了30%以上。技术成果成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菊花成花的光周期调节的理论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创制了花卉产品采后品质调控新技术。解析了百合种球休眠生理、月季等花卉产品衰老和品质劣变机理,开发了百合种球休眠解除精准判断和冰温长期贮藏技术和基于乙烯和失水胁迫联控的四种花卉保鲜技术。技术的应用使百合种球贮藏期达到7个月,切花采后损耗由35%降低到18%,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月季花朵开放衰老的乙烯调控等机制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集成创新了花卉节本增效生产流通技术体系。创建了适宜不同气候条件的四种花卉标准化栽培模式。集成了菊花种苗生产技术规程1套,规定了基地建设、采穗母株的定植与管理、苗床建设、基质准备、采穗、扦插与苗床管理等环节;集成了百合、唐菖蒲种球生产技术规程共3套,规定了栽培地的选择、种球的选择、整地施肥、栽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种球采收等环节;集成了月季等切花生产技术规程4套,规定了水肥管理、田间管理等环节。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在北京、云南、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应用,种球、种苗国产化率提高了50%;切花效益提高了35%。集成优化了四种花卉远距离长时间低成本的保鲜运输技术体系。制定采后技术规程7套,在北京、云南、江苏、广东、福建、辽宁等地应用,花卉产品流通采后损耗降低了50%。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授权1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华耐园艺科技奖1项,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获得科技成果技术研发类金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发表专著2部,研究论文98篇(含33篇SCI)。累计推广应用切花生产面积约70196亩,使项目实施区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0%以上,种苗国产化率提高了50%,种球国产化率提高了60%,切花优质化率提高了35%以上,产品采后损耗降低了50%。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3.9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进一步的成果熟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在目前基于气候资源与良种配套的产区规划基础上,需要针对具体花卉品种特性进一步完善;在优质种苗种球质量控制技术、花卉连作障碍控制技术、花期精准调控技术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采后关键技术方面,新型环保的杀虫剂、切花保鲜剂成分研发仍是该领域技术研发的重点。
- 相关文献
[1]花毛茛块根规模化繁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王其刚,陈贤,赵培飞,李进昆. 2008
[2]香蕉组培苗的生产技术. 单芹丽,赵辉,张付斗. 2009
[3]高山杜鹃高效生产技术. 金雁. 2015
[4]云南高原山区蔬菜机械移栽技术研究. 龙荣华,赖庆辉,陆琳,汪骞,高婷,钟秋月,高玉蓉,秦荣,沙毓沧. 2021
[5]珠子参地上部分氨基酸测定及营养评价. 杨芳,杨万林,陈锦玉,兰珊珊,邵金良,杜丽娟,杨斌. 2013
[6]麻疯树物候期和花的发育动态观察. 郭承刚,王朝文,李建富,苟平,王代鹏,陈兰云,武逵,袁理春. 2007
[7]月季花部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尹世华,李传林,黄晓霞,李淑斌,程小毛. 2022
[8]优良单株家系辣木花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罗会英,赵琼玲,邓红山,代建菊,金杰,廖承飞,范建成,韩学琴. 2019
[9]生物技术在花卉种质创新中的研究进展. 李卫琼,李世峰,李涵. 2010
[10]滇池周边蔬菜和花卉种植户经营现状及病虫害管理情况调查. 尹可锁,吴文伟,徐汉虹,郭志祥,何成兴,罗雁婕,浦恩堂. 2009
[11]远程无线传感器技术在智能灌溉监控中的应用. 黎啟江,王祥宁,张倩. 2010
[12]花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阎金玲,杨春梅. 2004
[13]对云南花卉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吴丽芳. 2003
[14]花卉优质试管苗的过渡技术. 张素芳,胡书红. 2007
[15]花卉2n配子的形成及细胞学机制研究进展. 林超,莫锡君,宋安润,周旭红. 2011
[16]云南花卉短体线虫记述. 李卫芬,杨艳丽,和江明,胡先奇. 2006
[17]国内外转基因花卉的研究进展. 熊华斌,程在全,王玲仙,鄢波,郑丽屏,黄兴奇. 2004
[18]花卉电子拍卖系统及其应用. 郑宇鸣,李淑斌,刘振环. 2011
[19]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唐开学. 2005
[20]花卉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发生与防治. 屈云慧,杨春梅,蒋亚莲.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气候变化对野蔷薇全球分布影响的模拟
作者:杨舜婷;王慧纯;景维坤;王其刚;晏慧君;邱显钦;蹇洪英
关键词:野蔷薇;最大熵模型;物种分布模型;气候变化;潜在适生区
-
137份云南省地方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多基因鉴定
作者:李玉琢;陈玲;张敦宇;管娟;张云;钟巧芳;殷富有;李馨;杨顺发;王波;程在全;罗琼;肖素勤
关键词:云南地方稻;白叶枯病;表型鉴定;基因分析;广谱抗病
-
元江普通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鉴定与分析
作者:卢源达;钟巧芳;王波;张敦宇;殷富有;王玲仙;程在全;陈玲
关键词: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
月季茉莉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基因RhJMT对花瓣衰老的调控
作者:刘嘉琦;公菲菲;张颢;景维坤;瞿素萍;马男;高俊平;孙小明
关键词:月季;花瓣衰老;茉莉酸甲酯(MeJA);茉莉酸甲基转移酶(JMT);VIGS
-
秋水仙碱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作者:崔光芬;杜文文;金鹏程;段青;王祥宁;贾文杰;马璐琳;王继华
关键词:秋水仙碱;嘉兰属;提取方法;分离纯化
-
大丽花花粉活力及离体萌发研究
作者:段青;蔡晶晶;杜文文;杨楠;王祥宁;贾文杰;马璐琳
关键词:大丽花;花粉活力;离体萌发;培养条件;培养基组分
-
蔷薇属植物抗性与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相关性分析
作者:郭艳红;晏慧君;张婷;王其刚;陈敏;周宁宁;张颢;邱显钦
关键词:蔷薇属;叶片超微结构;花瓣超微结构;月季抗病能力;蜡质含量;气孔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