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徐鹏(精确检索)
作者:陶大云(精确检索)
作者:胡凤益(精确检索)
作者:李静(精确检索)
作者:周家武(精确检索)
作者:杨友琼(精确检索)
作者:邓先能(精确检索)
1条记录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梗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_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_1F_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_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_1F_1组合IRGC 102203/IRAT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_1F_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_1F_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_1F_5,BC_1F_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林系与IRAT 216测交,BC_2F_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C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