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施泽升(精确检索)
作者:续勇波(精确检索)
作者:雷宝坤(精确检索)
作者:刘宏斌(精确检索)
3条记录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施氮强度对水稻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3 d达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9 d后氨挥发停止,在施入孕穗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1~2 d内到达顶点而后迅速下降,5 d后氨挥发停止;不同施氮水平与各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9以上),不同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表现为:基肥>孕穗肥,施氮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5.23~55.45 kg hm-2,而氨挥发损失率在11.28%~15.40%之间;田面水NH4+-N浓度到峰值时比氨挥发通量达最大值时早1 d,当NH4+-N浓度小于10 mg L-1后时不利于田面水氨挥发损失;不同施氮量的氨挥发通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与田面水pH值、NO3--N浓度则无显著相关。因此,施肥后5~9 d内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时期,而施氮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的变化是决定氨挥发损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施氮量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累积量 氨挥发损失率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氮、磷处理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种植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是稻田N、P径流流失、N素的氨挥发等各种损失途径的关键控制因子。通过田间定点实验监测与分析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土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氮(TN)以及可溶性总氮(DTN)在施基肥后是先升后降的趋势,1~3d内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9d后含量差异趋同;在施入孕穗肥后,TN及DTN浓度立即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在9d后含量很少,并趋于稳定;DTN浓度变化趋势可用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来描述;铵态氮(NH+4-N)浓度变化在不同施肥时期有明显区别,施基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在3~5d内到顶点,而在追肥期1~2d内就到顶峰;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浓度施入基肥后呈指数型下降,在施肥12d后差异趋同,其变化都可用指数模型(Y=C0×ekt,k<0)来描述。因此,施肥后9d内是控制N损失的关键时期,控制P损失的关键时期则是在施肥后的两周内;水稻施肥应避开降雨时期,以减少施肥后的径流流失。

关键词: 水稻土 田面水 氮,磷 动态变化

洱海北部地区水稻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当施氮量达到304.34kg/hm^2后,水稻有减产风险;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但收获指数逐渐减少;在施人氮肥后的9d内,施氮量与田面水DTN浓度相关系数在0.609^**以上;当施肥量在228.26~304.34kg/hm^2时,水稻产量范围在9969~10212kg/hm^2,SNASR在50.05%~79.65%之间,田面水DTN在施肥后9d内的平均含量为78.40mg/L~108.58mg/L.因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水稻推荐施氮量为228.26~304.34kg/hm^2,能保证水稻稳定高产,且环境可承受.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量 氮阈值 可溶性总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