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碳"战略下云南省农业碳汇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估算2012—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结果表明,碳汇量从2012年的2 888.46万t增加到2021年的3 054.97万t,但是农业的净碳汇量却从2012年的1 897.88万t减少到2021年的1 656.46万t,在农业碳源中农用地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最大,2012年农用地生产碳排放占71.62%,2021年上升到74.19%;研究发现农用地生产碳排放在持续增长,农作物碳吸收的增长速度慢于碳排放,说明农业生产方式仍为低碳发展的重点改进方向。建议农业的减排从种植、施肥、灌溉等技术进行重点方向创新技术发展,同时做好因地制宜的政策引导,联动资源做好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支持,大力促进云南省农业减排增汇。
土壤相对含水量对蜜环菌生长特性及乌天麻种苗生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麻种苗的存活率、产量、单重与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及天麻共生蜜环菌的生长特性密不可分,研究土壤RWC对蜜环菌菌株生长特性及乌天麻种苗的影响,可为乌天麻良种繁育及乌天麻共生蜜环菌优良菌株筛选提供指导。该研究根据30株蜜环菌菌株在活化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将其分为4类,再从每类蜜环菌菌株中筛选2株生长特性指标优的菌株与乌天麻米麻及阔叶树修剪枝进行箱式控水熟料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具有根状菌索单轴分枝的蜜环菌菌株是与乌天麻共生的优良菌株,如第Ⅲ类、第Ⅳ类蜜环菌;土壤RWC对不同类型蜜环菌的生长特性指标,乌天麻种苗的存活率、产量、单重有显著影响;土壤RWC为75%时,蜜环菌菌株生长速度、直径、分支数、生物量及乌天麻种苗存活率、产量、单重均最优,通过人为控制土壤的RWC,在大棚内将乌天麻米麻与优良蜜环菌菌株及阔叶树修剪枝伴栽可以获得优良的乌天麻种苗,为乌天麻的高效生产、米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相对含水量(RWC) 乌天麻种苗 蜜环菌菌株 生长特性指标 产量 单重 岭回归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4
摘要:目的:通过梳理和分析云南成品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方法:基于对行业主管部门、茶叶产业专家、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调研、部门座谈和数据整理。结果:云南成品茶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生产规范标准化、经济效益、市场供需、品牌规模效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结论:从强化标准化生产、推动经济高效化、高质量做大做优市场、统筹提升品牌效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云南生态茶产业内涵、实践与路径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生态茶产业是我国生态农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茶叶高质量发展和茶叶强省发展的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云南省生态茶产业具有供给生态优质茶产品、发挥高值生态服务效益、传承弘扬民族茶文化和支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态农业内涵特征。梳理和剖析云南省茶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实践与挑战,从构建现代生态茶叶生产体系、系统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打好民族茶文化牌和高质量发展生态茶产业方面,为云南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提供思路和方法。
基于县域视角的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云南省粮食安全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云南省129个县(市、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重心模型等测度指标,探讨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演变路径以及重心迁移轨迹。【结果】在时间上,云南省2020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0年增长29.16%,云南省粮食生产高产量、中等产量和低产量区域分别呈扩张、略微上升和缩减态势。在空间上,云南省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012年以后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态势;云南省前40个产粮大县决定了全省粮食生产布局,但生产专业化趋势并不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呈块状集中分布,以滇东集聚、滇南和滇西北稳产最为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速度不断变缓;宣威市、镇雄县、会泽县、罗平县、广南县和砚山县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专业化上都具有优势,是云南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结论】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差异明显,其空间演变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种植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合理优化粮食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粮食主产县利益补偿长效机制,是优化云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布局 赫芬达尔指数 重心模型 区域差异
云南省茶叶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利用1990-2020年云南省茶叶生产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产业集中度和重心模型等,分析了云南省茶叶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云南省茶叶产量重心的迁移轨迹.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经历了波动下降、波动增长和稳定增长3个阶段,茶叶产量则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稳步增长3个阶段;(2)茶叶种植面积增长是云南省茶叶产量增长的主导因素,单产水平提升是次要因素;(3)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地区间差异较明显,基本形成了以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3个州(市)为主的核心茶区,以凤庆县、勐海县、景洪市、昌宁县、澜沧县5个县(市)为主的重点茶区的发展格局;(4)云南省茶叶产量重心的迁移经历了向东南—西南—西北—东南4个方向的阶段变化,迁移速度经历了快—慢—慢—慢4个阶段的变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云南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中国茶叶 》 2023
摘要:茶产业是云南省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现有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环境和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5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了云南省茶叶主产区2012—2020年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总体平稳但发展水平不高,其中文山州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最低,西双版纳州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同时,存在各州(市)区域经济发展、茶产业发展和绿色发展不协调情况。提升茶叶主产区绿色发展水平,应加强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机制构建,优化茶产业发展结构,培育茶旅融合产业,建立茶园有机绿色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