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低纬高原(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系统构建

甘蔗糖业 2024

摘要:针对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防控难题,在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病原种类、地理分布、危害损失和灾害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早期诊断预警、抗病品种、温水脱毒种苗、农艺调控、无人机飞防、生物制剂及复合高效配方药剂”等构建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系统。同时,从病害流行动态精准监测技术、抗病基因挖掘与利用技术、抗病精准评价技术、生防制剂和复合高效药剂配方及施药技术和飞防施药技术等方面系统剖析了实现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综合防控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方法。2021~2022年该技术在低纬高原云南8个甘蔗主产州市累计推广应用32.3万hm~2(无人机飞防6.7万hm~2),共挽回甘蔗损失388万t,增加蔗糖49.7万t,新增销售额42.09亿元,新增利润13.24亿元,增税1.99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低纬高原蔗糖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减损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甘蔗中后期 真菌病害 低纬高原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地区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要点

大豆科技 2023

摘要:为培育低纬高原地区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引进优异资源与该区域优良大豆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育成2个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云黄16和云黄17。2018—2019年,云黄16和云黄17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云黄16平均产量为3 801 kg/hm~2,较对照品种中品661增产24.4%;云黄17平均产量为3 528 kg/hm~2,较对照品种中品661增产15.5%。2019年,云黄16和云黄17参加云南省生产试验,其中云黄16平均产量为3 058.8 kg/hm~2,较对照品种中品661增产39.5%;云黄17平均产量为3 162.9 kg/hm~2,较对照品种中品661增产44.2%。经测定,2个品种均属高油大豆品种,其中云黄16粗蛋白质含量为38.1%,粗脂肪含量为22.37%;云黄17粗蛋白质含量为38.5%,粗脂肪含量为23.44%。云黄16和云黄17均适宜云南省低纬高原地区常年种植,可净种、间作和套种。2020年,云黄16和云黄17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滇审大豆2020003号和滇审大豆2020002号。

关键词: 大豆 低纬高原 高产 高油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大樱桃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云南等低纬高原地区大樱桃生产实际,提出了以园地选择、苗木选择、栽植技术、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纬高原大樱桃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该技术对低纬高原地区提高大樱桃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低纬高原 大樱桃 绿色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高原云耳3号’的选育报告

菌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原云耳3号’由采自云南保山大平坦山区的一株野生黑木耳,通过驯化栽培、组织分离等多代自然选育获得。子实体大小中等,耳片中间层厚、腹面和背面易分离;呈浅口圆碗状,有光泽,质地柔软,无耳脉。采用小孔栽培,开口10 d左右现芽,出耳温度10–26℃。产量高,抗逆性强,是性状较好的一个中早熟中低温型品种。适宜海拔1 000–2 000 m的低纬高原地区规模化栽培。

关键词: 黑木耳 品种 驯化 低纬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为害调查分析

农学学报 2022

摘要:为了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对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品种抗性进行调查鉴定,在成熟期称量和测定甘蔗产量、糖分及损失率.结果表明,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有梢腐病、褐条病、锈病3种,梢腐病菌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usarium proliferatum,褐条病菌为Bipolaris setariae,锈病菌为Puccinia kuehnii和Puccinia melanocephala;'桂糖11-1076'、'闽糖12-1404'、'福农09-2201'、'福农09-71111'、'桂糖06-1492'、'桂糖08-1180'、'云蔗11-1074'、'桂糖06-2081'、'桂糖08-1589'、'粤甘48号'、'柳城09-15'、'云蔗05-51'、'云蔗11-1204'、'福农07-3206'等新品种高度抗病.梢腐病、褐条病和锈病实测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8.43%、25.6%、24.9%,甘蔗糖分平均降低3.54%、2.82%、3.11%.本研究明确了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低纬高原 甘蔗 真菌病害 发生为害 调查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甘蔗主要病虫害无人机防控技术

甘蔗糖业 2020

摘要:针对传统人工喷药防治存在缺陷和甘蔗高秆作物中后期施药难、劳动力缺乏和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本文从飞防机型选择、专用药及助剂筛选、药械融合、田间作业、技术规范、规模化应用组织模式等层面对甘蔗主要病虫飞防技术进行了系统开发示范,分析确定了适宜低纬高原蔗区的无人机机型及飞行技术参数,筛选出无人机飞防最佳药剂配方组合和施用技术,凝练形成了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主要病虫无人机防控技术且大面积成功应用,为全面推广应用无人机飞防甘蔗病虫常态化提供了成熟的全程技术支撑.采用无人机防控甘蔗病虫具有超低量施药、高作业效率等优点,可有效解决高杆作物后期喷施困难、劳动力紧张和作业效率低的问题,为有效防控甘蔗病虫成功开辟一条轻简高效新途径,切实加快甘蔗病虫害统防统治进程,对有效降低暴发流行灾害性甘蔗病虫给蔗农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具有极为明显的效果,对实现甘蔗病虫全程精准防控,甘蔗提质增效,保障国家食糖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低纬高原 甘蔗病虫 无人机 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中国糖料 2019

摘要:本研究针对低纬高原灾害性蔗螟防控难题,历时10年协同攻关,系统攻克了蔗螟综合防控瓶颈,形成了一批核心产品技术,促进了甘蔗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取得几方面的创新性成果:首次明确了低纬高原蔗区灾害性螟虫种类、种群结构及灾害特性,为制定综合防控技术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了低纬高原蔗区螟虫种群监测技术体系和预警监测网点,实现了蔗螟种群动态精准监测,为综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了低纬高原蔗区螟虫无人机飞防施药技术且大面积成功应用,为有效防控螟虫成功开辟了一条轻简高效新途径;研究形成灯诱和性诱诱杀成虫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了螟虫绿色防控技术进步;在低纬高原蔗区集成无人机飞防、生物制剂、理化诱控、性诱剂诱捕等综合防控技术,制定了标准化技术规程,显著提高了大面积整体防控效果;多年来在低纬高原蔗区云南8个主产州(市)组织进行了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控制了危害,防控效果显著.2017—2018年累计推广应用278 khm2(无人机飞防13334 hm2),共挽回甘蔗损失3.666 Mt,增加蔗糖469 kt,新增销售额39.79亿元,新增利润12.51亿元,增税1.88亿元.研究成果技术集成度高、实用性强、转化程度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低纬高原蔗区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减损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甘蔗螟虫 低纬高原 综合防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制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实验为了明确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和播种期,为该区域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典型低纬高原梯田条件的云南水富县3个不同海拔试点,8个播期研究了4个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和3个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在各试点的育性表达规律,并进行了不育系育性表达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各品种套袋自交不育率在品种间、海拔间、播期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结论】低纬高原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控制在海拔500 m以下,播期应安排在5月14日之前。

关键词: 低纬高原 梯田 两系杂交稻,制种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低纬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对云南的启示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了国外低纬高原地区主要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如印度农业的"三大革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巴西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墨西哥"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去农业化"使其农业丧失比较优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十分重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云南高原农业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建议: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山区有机生态农业和秋季农业;强化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特色现代农业 启示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低纬高原生态环境下冬季亚麻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中国麻业科学 2012

摘要:对云南冬季亚麻主产区七个试点的亚麻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经济性状标准差差异不大,表明其对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的贡献比较稳定,各产区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且符合生产16#以上机制麻的要求。

关键词: 亚麻 主要经济性状 低纬高原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