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南涧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分析与思考
《中国种业 》 2024
摘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相关要求,2022-2023年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调查区域涵盖南涧县4个乡镇,10个村,28个村小组,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0份,包括粮食作物93份、经济作物2份、蔬菜15份;其中收集到地方优良特异性种质资源5份。围绕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及相关措施,对资源普查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了资源普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开发利用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云南省玉龙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及分析
《种子科技 》 2024
摘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对玉龙县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特有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本次调查区域涵盖了县域内10个乡镇25个村36个村小组,现已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摸清了玉龙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等基本概况,收集县内各类栽培农作物种质资源127份,其中包括粮食作物20种88份,蔬菜11种24份,经济作物7种13份,牧草作物资源1种1份,果树资源1种1份。分析了本次调查结果进行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特点,并对当地农业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基于APSIM模型的低纬高原蔗区甘蔗生产潜力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中国(云南)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甘蔗生产潜力缺乏系统评估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低纬高原不同生态蔗区17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大田试验数据统计结合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播期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甘蔗主栽品种的蔗茎产量和糖分差异,并对不同水平的甘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溉模式还是雨养模式下,不同生态蔗区的甘蔗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湿润蔗区的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增产潜力大;典型春播种植模式下,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123.1~134.6 t/hm~2,半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99.3~132.7 t/hm~2,当前农户平均单产已达72.0 t/hm~2,仍有25.2%~45.4%的蔗茎增产潜力,7.4%~11.1%的糖分增产潜力,以及25.5%~49.7%的蔗糖增产潜力。蔗区生态气候、播期水氮管理优化和良种推广是影响和提升甘蔗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气候上,湿润蔗区降雨充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小,进行补充灌溉对蔗茎产量的增产效果不明显,还会降低蔗茎糖分,适合采用雨养模式为主,注重高产稳产的种植策略;半湿润蔗区降雨不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大,灌溉模式较雨养模式增产增糖效果明显,适合采用节水灌溉为主,注重高糖高效的种植策略。在播期和水氮优化上,春植蔗生育期长度适中(360 d),水氮需求适中(施氮120 kg/hm~2,湿润区灌水656 mm,半湿润区灌水970 mm),远低于秋植蔗的生育期时间(480 d)和水氮需求(施氮240 kg/hm~2,湿润区灌水964 mm,半湿润区灌水1 342 mm),但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122~133t/hm~2),因此,以春植蔗为主的播期和水氮优化种植模式在低纬高原蔗区被广泛接受,是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在良种推广上,云蔗05-51产量表现突出,在湿润蔗区和半湿润蔗区均可作为主推品种;桂柳05-136糖分表现突出,可作为湿润蔗区的主推品种。研究结果为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节水抗旱栽培提供依据。
中缅边境地区果园配置作物调研分析与实践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中缅边境地区果园种植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由于夏季多雨而春冬季干旱等季节性问题突出,果园内水土流失严重,套种牧草、作物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此,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试验实践的方式,就滇西南、滇东南地区果园牧草、一般经济作物的套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产量、产值、覆盖度及水土保持效应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牧草、一般经济作物的套种效果。结果表明:在中缅边境地区果园内,可套种的牧草种质资源丰富,套种豆科、禾本科牧草的混播产量产值最高,鲜重产量达79000~83000 kg/hm~2,产值13500~42000元/hm~2,均高于豆科、禾本科及菊科牧草单种;套种作物以小米辣、毛豆、生姜为主,经济效益在7500~36000元/hm~2之间,其中以套种生姜的效益最高。总体来看,在中缅边境地区果园内套种牧草以豆科、禾本科混播效益最佳,而套种牧草的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优于套种作物,因此推荐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套种模式。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新平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与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全县6个土类,19 496.93 hm2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锌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49.81%的土壤偏酸,37.84%的土壤有机质偏低,24.69%的土壤碱解氮缺乏,47.41%的土壤缺磷,37.25%的土壤缺钾,53.89%的土壤缺硫,25.95%的土壤缺镁,97.25%的土壤缺硼,41.77%的土壤缺锰,69.28%的土壤缺锌;根据丰缺情况,提出烤烟、甘蔗、玉米、水稻等主要栽培农作物的施肥建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